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多国学者共商智慧城市建设 探索大数据时代下最优路径
谈及杭州在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如此丰富成果的原因,杨晓光表示,这与杭州日益完善的创新空间设计有很大的关联性。杨晓光介绍,目前杭州已经形成了以科技园区为主体,以创新社区、特色小镇为特色,逐渐从主城区向周边多中心扩散的创新空间布局形态。同时,在人才引进方面,杭州也走在了新一线城市的前列。“杭州作为全国领先的创新驱动城市,已经成为了不少海归和国内知名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选城市之一。”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活跃宽松的经济创新氛围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杭州。
统计显示,2017年杭州市的常驻人口达到946.8万。两年前,杭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城市数据大脑建设”计划,旨在将杭州打造成一座能够自我调节、与人良性互动的城市。两年下来,城市的智慧生活随处可见:出门预约叫车,就医网上挂号,“最多跑一次”的智慧政务……越来越多的距离被数据缩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到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也扩展了城市空间建设的新方式。
关于未来,杨晓光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科技的应用会使城市的边缘变得越来越模糊,“杭州未来的城市空间形态必然走向成自然与人相和谐的世界。”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丰富
会上,学者代表们就城市发展“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共享”问题进行了学术分享和讨论,内容包含与技术、经济、社会、艺术相关的多层次空间共享,以及“一带一路”和“同享发展”等多个子议题。
近年来智慧城市的理念盛行,那么,该如何理解智慧城市建设?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蒋海峰举了一个形象生动的例子,来介绍智慧城市建设中所需要运用到的各项技术。“在数字化基底的前提下,城市地理的原始信息好比是城市的骨架,已有基础设施的建设可当成是肌肉,万物互联的物联网体系是城市的神经网,这些最后都为由人工智能算法技术充当的可分析计算的大脑服务”。他解释,智慧城市建设关键在于,坚持“先设施后社会”的想法,运用现代化的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对基础设施进行大数据理念规划,才能将设计应用并延续下去,真正提升城市建设运营效能。
多国专家学者来商智慧城市如何建设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产物。人口的涌入带来城市规模扩张,带动城市空间发展的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增加了不少新的难题。大数据时代,建设智慧城市成为国内外不少大城市解决新难题的重点选择,“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促进城市空间变化,大数据将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这是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省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杨晓光给出的解释。
2018年亚洲大城市发展校级研讨会(拍摄/郭立恒)
杭州“城市数据大脑建设”计划设定之初,为的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当时红绿灯和监控摄像头之间的距离还被戏称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因为“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但从来没有通过数据被连接过”。如今,“城市大脑”的应用已经帮助实现了道路交通行驶7-12%的效率提升,并且影响到医疗、政务、教育等多个方面。
浙江在线5月6日讯(浙江在线 实习生 赵明杰 记者 南希)昨天上午,2018年亚洲大城市发展校级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会议邀请日韩俄等专家共论智慧城市发展,并分享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成果。专家认为,坚持“先设施后社会”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城市地理原始信息为骨、基础设施为肌、万物互联为网,多维有机系统为智慧城市的人工智能算法提供坚实基础。
研讨会现场(拍摄/郭立恒)
创新空间设计有功劳
“先设施后社会”提升城市建设运营效能
本次活动由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乡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所主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等多家单位协办。会议共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3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近200名师生代表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