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BAT、滴滴们都在鼓吹车联网 但谁知它的困境与真相
车载系统和发动机、轮胎不一样。一辆新车只要完成销售,对车厂来说其使命已基本完结。一辆新车只要上了路,其价格就立马打了8折。但车载系统的价值在于被使用;只有被使用了,它才能更好地服务;被使用得越多,它的服务价值越大。因此车载系统的收费模式必须再向后延展,而不能指望车主在买车时就为将来未必用得着的功能买单。对目前销售导向的汽车行业来说,这种理想的车载系统是无法实现的,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商业逻辑。
可能是滴滴+腾讯,滴滴已经将业务扩展到代驾、试驾和保养维护。滴滴可以从一套对司机的手机端APP开始,逐步延伸到车载系统;从对接车厂的试驾业务开始,逐步演化为车厂的大客户;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抛开技术细节,抛开目前产业链的关系,来看真正的用户需求。车联网的困境不是某一种新技术比如语音识别可以解决的。无人驾驶当然会彻底改变开车习惯,但这一天还遥遥无期,目前仅仅是概念。车联网的问题本身就是产业链自身恶习造成的,也不能指望他们自己改变。
面对手机这个外部强敌,厂商们通常是三种策略。
由于是销量导向和营销导向,车厂车联网系统的主导部门往往是市场部,他们更关心每年A级车展的话题,而不是整合资源。同样是这个道理,越是基础薄弱的车厂,越是希望能在车载系统上玩些花样放大招,而有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愁用户的车型反而趋于保守,不求掉队即可。这也是车联网叫好不叫座,貌似热闹普及率却不高的原因。
模式和价值导向影响车联网行业发展
从技术上讲,车载系统要有效独立于手机系统,必须能提供手机无法提供的服务,例如安防,同时能降低成本能让用户接受,使得服务真正能够覆盖到市场。从这个角度看,车联网的核心还在于主机厂。这不仅仅指ADAS等高科技技术,而是说如果没有主机厂提供基础服务,其他各家的努力也都是事倍功半。
困境为何产生?
已有的产业链中,谁最有可能成为“这样”的汽车运营商呢?
相比无人驾驶和新能源,这种服务整合创新更可能发生在中国。阿里能超越eBay和沃尔玛,并不是靠技术创新,而是更准确及时地去响应中国社会商业逻辑改革的需求。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必将超越美国,但是城市建设和汽车文化建设则肯定跟不上发展速度。汽车运营商模式的技术成熟度不如美国,但社会需求却急迫得多。而需求,才是真正推导技术变革的力量。
但实际投入去整合产业链,主机厂们不仅是不懂,更重要的是缺乏真正的决心和视野。何为真正的决心呢,就是为车联网制定统一的标准,从硬件接口到数据格式做到开放性。然而车厂们是把车联网作为噱头互相攀比的,把自己的系统作为各自品牌的代言人,进一步造成下级供应商各自站队,不仅不能统一,反而加剧分裂。
假如汽车运营商想让某辆车具备更高价值,就从余额账户拨款为其增加一年的音乐服务;服务到期后这部分的附加价值自动归零。
为什么说中国车联网遇到困境?在2010年之前,车联网作为新概念,被认为是中国汽车行业可以弯道超车,赶超欧美日韩的利器。但这么多年过去,只起到了一点点普及工作,在汽车广告中多了几帧车载屏画面。在用户购车环节中,传统的品牌,价格,动力,油耗等因素仍然是选择重点,车载系统不过是中看不中用的点缀。
在这里,车载系统代表了车辆价值和创造的财富;汽车运营商通过车载系统运营车辆,提供出现服务。车载系统其实不是硬件,硬件也不过是某个服务供应商提供的服务;车载系统是车与人、车与车、车和各种服务之间的连接关系和连接历史。
这个理想的车载系统不仅功能强大,而且是合适的。合适的意思是,它不仅能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用户为之支付的价格也是合理的。如果用户一天开车10小时,他付10小时的费用;如果他只开了1小时,他就付1小时的费用。按需使用,就像用汽油一样。
更大的可能是以上都不是,这些统统都是先烈,而真正的汽车运营商还在酝酿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仍纠结销量业绩的主机厂肯定无法转换思维成为汽车运营商。而后装导航仪等厂家将被整合消化,就像被BAT吞下的小软件商们。电信运营商和地图供应商被管道化,他们的重点市场仍然在手机领域,但是会为汽车运营商开发许多特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