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 子午编辑室|郑州“堵王”立交桥10月10日完成改造 专家:恐怕又是“拍脑袋”
(编辑:爱华)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李主任还说,中州大道是一个线状的道路,随着陇海路高架、以及机场高速的改扩建完成,交通状况确确实实发生了一些变化,针对变化他们也已经制定了新的补偿规划方案。
第二,机场高速中州大道沿线分流系统尚未形成,未能有效分流车辆。
郑州市管城区市政建设管理局应急办主任李真坦承,规划要讲究车道数匹配、相互协调、保证畅通,但对于车道骤减的情况他并不了解。
一座投资6.5亿元的立交桥,没有起到应有的疏解交通作用,反倒成为新的"堵点"。对此,舆论认为,规划设计存在先天缺陷。这种缺陷到底是规划部门能力不足导致,还是闭门造车一意孤行导致的呢?整个过程造成的巨大浪费,需不需要有人为项目失败负责呢?
关于拥堵原因,回应称,原因有三:
位于河南郑州的陇海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桥,于今年6月8日正式通车。这座造价高达6.5亿的立交桥,开通才短短几个月,就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原因是它非但没有起到优化交通的作用,反倒是成了当地的一段“肠梗阻”,当地人还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堵王”。
建完再改,改完再建,也许陇海路中州大道立交桥项目,又将面临这种境地。
针对当地给出的10月10日完成改建的承诺,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杨晓光表示出担忧,他认为,交通规划,涉及设计、建设、管理等多部门,是一个系统问题,如果本着“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心态修修补补,恐怕又是一种“拍脑袋”工程。
第三,附近地面道路的导流功能还没有完善,造成多股车流混行。此外,立交工程配套的道路标志、标线、监控、诱导等后续管理设施也尚未实施到位。
而在郑汴路与中州大道东南角的辅道上,直行车辆与转弯车辆几乎在信号灯放行的瞬间就挤成了一锅粥。
针对这三大原因,郑州市规划局也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加快完成"井字+环形"快速路建设,同时完善智能交通诱导系统,引导中州大道南向北车流提前向东分流;加快沿线分流交叉道路建设力度;尽快完成节点交通配套设施及路口渠化,相关部门将力争在10月10日前完成近期工程措施,比如标志标线、隔离设施、监控、诱导等配套交通设施及路口渠化等。
【视频】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杨晓光:“水多加面、面多加水”也是一种拍脑袋
9月20日深夜,郑州市规划局作出回应,他们已会同交警、建委、城管等部门现场勘验拥堵原因,并决定在10月10日前完成一系列交通优化措施。
第一,"井字+环形"快速路系统尚未全部建好,还未形成协同效应。
王攀提出,合理的规划对于城市建设至关重要。从治理城市交通的角度而言,要做到规划合理,必须讲求“科学”和“民主”两大要素。科学规划,就是要有超前的视角、专业的眼光和统筹的意识。规划的重要工作都要通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来获取数据,而不仅仅是在办公室面对图纸写写画画。民主规划,就是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汇聚各方智慧。
类似的情况在当地并非第一次发生。早在去年11月份,陇海路高架通车才不到五天,中州大道匝道口的沥青路面就被重新挖开,原因就是设计不合理,规划重来。
立交桥原本是疏导交通的,为何形成了新的拥堵?看看新闻Knews记者发现,从陇海路高架桥拐到中州大道北侧有4股车道,从机场高速、航海路方向过来5股车道,共计9股车道。汇聚到中州大道郑汴路向南100米处时,车道猛然变窄,变成了4股车道,拥堵可想而知。
【视频】媒体评论员王攀:相关部门需为规划失误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