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人工智能助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
周 慎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准确研判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撰写的《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解读文章,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
为有效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任务,引领创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启动“智能建造好房子·绿色智慧好社区”专题活动,聚焦智能建造与智慧社区、绿色社区与绿色生活、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创新产品与创新人物、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等内容,让科技更有温度、让社区充满绿意,提升行业企业创新竞争力,为“共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砥砺前行。
本期特邀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慎撰文,以人工智能的视角,深度剖析人工智能在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建设中的应用,为行业提供参考。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一文中,对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阐释和部署。
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也是我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时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其中第11个目标“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SDG11),提出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社区,这与我国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紧密相关、相互契合。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未来世界和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与发展动能。人工智能以其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独特技术能力,已在全球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赋能效用。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显示:在SDGs中,全球人工智能应用案例最多分布在SDG11,即该技术最广泛用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可见,在“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人工智能将有望更多应用于我国城市更新行动,助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及落实“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要求到2030年,确保人人获得适当、安全和负担得起的住房和基本服务。人工智能可在与目标相关的“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城市更新行动”的任务落实上有所助力。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有人工智能项目用政府统计数据和谷歌街景图片来训练模型,以检测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兹等城市中存在的住房与基本服务不平等状况;美国锡拉丘兹市对城市整改区域进行“重建、修复和完善”的分类识别和精准施策,提前预测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折旧情况,并给出优化高效的水管等管线的改造时间和路径建议。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新基建”的重要板块,其作为未来城市基本服务的硬件支撑是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要求到2030年,向所有人提供安全、负担得起的、易于利用、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改善道路安全,特别是扩大公共交通,要特别关注处境脆弱者、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要;到2030年,向所有人,特别是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普遍提供安全、包容、无障碍、绿色的公共空间。人工智能在参与建设“包容城市”方面已有一些案例。德国海德堡大学有项目绘制残疾人出行地图,标注盲道、坡道、专用卫生间、升降电梯、停车点、问询台等无障碍基础设施,为面临不同挑战的残障人士建议出行路线;微软“看见AI”项目给视力障碍者佩戴辅助出行的可穿戴眼镜,通过计算机视觉将识别出的物体名称用语音来回传通报;日本“社会5.0”项目专注面向老龄社会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所有人的智慧城市”项目开发包容城市工具箱,为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设计实现城市的包容性赋能。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要求到2030年,在所有国家加强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加强参与性、综合性、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能力。《城市更新行动》也提出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居住社区建设。现在,已有部分案例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更前瞻的城市规划和更合规的建筑设计。如城市规划自动化的研究利用了城市地理、人口流动性和社会经济数据,以各个居民区为中心区域,并将其置于以不同的增值空间、规划兴趣点和交通条件为特征的周边区域“上下文”中,再通过对抗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生成土地利用配置方案;有的项目加入“城市申办奥运会成功”等变量,模拟城市规划建模。在“制造空间”项目开发建筑设计协助平台,设计师只需输入项目信息和一些基础参数,平台就能在短时间内匹配建筑设计及施工规范,并生成数百个合规的设计方案,这使得设计师能够专注于具有艺术性的创作活动。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要求进一步努力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这与《城市更新行动》中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的任务息息相关。“面向文化遗产的人工智能”项目在全球范围内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在纽约,该项目与大都会博物馆合作,将150多万件馆藏艺术品进行机器学习的数字化、分类和标记,通过建立艺术品之间的时空联系为观众讲述历史文化故事;在巴黎,该项目将圣米歇尔山神秘的自然风光,通过人工智能及混合现实技术为市民营造全新感官体验,从而增进他们保护自然遗产的意识;在墨西哥西南部,该项目致力于保护作为人类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方言,用人工智能捕捉并翻译尤卡坦玛雅语和奎雷塔罗奥多米语等当地语言,维护人们用方言与过去连接和交流的能力。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要求到2030年,大幅减少包括水灾在内的各种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和受灾人数,大幅减少上述灾害造成的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有关的直接经济损失,重点保护穷人和处境脆弱群体。这与《城市更新行动》中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相对应。在这方面,有学者较系统地从大量文献中梳理出人工智能赋能自然灾害管理的17大领域,如风险预测、灾害影响评估、实时监测、破坏评估、重建跟踪等。大雅加达地区经常遭遇洪水灾害,印度尼西亚的“帕塔本卡那”项目通过整合社交媒体数据和液压传感器数据等,制作面向大众公开访问的雅加达洪水地图,为政府和居民提供实时洪水信息。该项目已在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应用,帮助应对和管理洪水灾害。在其他风险方面,有项目运用深度学习来预测城市交通安全事故以及用于理解恐怖袭击事件的形成机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