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再过20年,我们居住的城市会像人脑一样拥有智慧
再过20年,我们居住的城市会像人脑一样拥有智慧
2018-05-05 23:41 来源:笔记侠 大脑 /操作系统 /互联网
原标题:再过20年,我们居住的城市会像人脑一样拥有智慧
内容来源:2018年4月13日,网络智酷举办的智酷沙龙,科技主题第二场活动“城市大脑——起源、现状与未来趋势”主题活动上,刘锋先生所做演讲。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今日笔记侠客| 行走 责编| kay
封图设计| Holly
独家首发·完整笔记·互联网思维
本文新鲜度:★★★★★++口感:核桃
从云计算、物联网,到工业4.0、边缘计算,再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更多先进的通讯技术……它们的连接已经遍布于城市的方方面面。
睿智的学者发现,它们共同承担的任务已经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像一个人的大脑。
为什么这样说?
请听刘锋老师为您一一解说。
传统的互联网定义有什么问题?
一、对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概念的纠结
现在回溯起来,产生将互联网与大脑类比的想法是跟学术名词有关系的。
在2004年到2007年期间,我在读硕士的同时,还在基于程序员的老本行,考思科的CCNP高级网络工程师认证。
我在科学院攻读管理学硕士,观察了网络经济领域很多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引发了我对互联网基本概念的再思考。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这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互联网/英特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联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相互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连”。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为互联网,即,相互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意思就是通过线路把很多计算机联结在一起,这是它的标准特征。
英特网本质是网际网,就是把网络和网络之间形成庞大的网络,形成一个遍布全球的巨大网络,核心意思还是将计算机、网络相互联结在一起,联结了很多计算机。
当时互联网的架构图也是通过各种协议,路由器、交换机,连接到终端。
启示:互联网的类脑现象
在2007年,互联网应用开始爆发了,以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淘宝的为代表的电商等模式开始大量爆发。
云计算的出现也是一样的。
因此,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我总觉得我们原本的对互联网的定义不够完善,如果将其用来解释现在的互联网,总觉得有点问题。
那么,到底有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威客、OSI模型和社交网络,我有了如下感受:
1.威客的启发
2.OSI模型的启发
3.社交网络的启发
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发现威客不是我想让你设计什么,就付给你钱这么简单,它有一个社交网络,最终要形成以知识、智力能力为交易核心的社交网络。
而阿里巴巴、淘宝、京东是基于购买行为形成的社交网络;QQ、Facebook主要是通过社交、通讯形成社交网络。
回想2007年前后出现的一些现象也给了我一些启发。
项目在很多流域、水域、土壤里安放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无线或者光纤汇聚到中心服务处理器上,然后形成报告,将包含汛、旱信息的报告报送给相关部门。
这和我们之前说的连接到计算机有差异,它连接的不是计算机,是很多传感器。
谷歌在全球安装了很多摄像头,影像就存放在谷歌的服务器中,通过连接互联网,在北京就可以看纽约的某个地方是不是在下雨。
这个项目突破了看街景和感知的概念,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操作一些事。
这些是2006年、2007年,不断接触到的事情。
二、互联网大脑模型的提出
1.为什么说互联网会与人类大脑相似?
既然原有模型不能满足和指导实践,我们应该怎么描述互联网,用什么架构变形呢?
我们想用下方这个图解决互联网与脑结构的关系问题。(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图是第四版,在不断进化。)
我也要说明下,这个图描绘的不是2007年的互联网,也不是今天的互联网,而是理想化的互联网,是一个抽象的、凝练的结构。
目前的互联网还需要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演进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
这个模型图中有很多传感器、路由器、服务器、终端、台式机,从某种角度看,它是传统计算机网络新的变形,不只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把OSI分层的思想纳入进来。
最底是硬件层,包括服务器、交换机、操作系统;
往上是以社交网络为核心的BIG SNS,会产生很多大数据,匹配很多数据处理的算法,包括人工智能算法。
图的左侧是传统互联网方面的,比如说笔记本、台式机、手机连接到网络。
右侧包含刚才提到的谷歌的摄象头、水利部的传感器,以及远程手术的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