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安顺供电局搭建广阔平台护航技术创新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刘高才 报道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组织永葆生机的源泉。
作为拥有4000余人的国有大一型供电企业,加强职工技术创新,是使命,更是希望。安顺供电局紧紧围绕“五个一”(即树立一种创新理念、形成一种创新机制、围绕一个业务中心、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培养一批技能人才)搭建职工技术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纵深推进各类创新项目的开展,着力解决生产经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努力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付出总有回报,在2014年底贵州电网公司组织召开的首届“科技创新之星”评选终审会上,葛大维、张晓春被评为公司首届“科技创新之星”(个人奖),计量中心创新工作室被评为公司首届“科技创新之星”(团队奖)。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 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安顺供电局向来十分尊重一线职工的首创精神。2013年初,安顺供电局在广泛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活动时,一线员工提出:希望企业能给他们的成长成才提供帮助、搭建平台。面对广大员工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热情,安顺供电局审时度势、应声而为,迅速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全网职工技术创新工作规范、高效开展。服务平台的搭建,既给创新工作提供人、财、物支持和后勤保障,又极大减轻基层职工的工作负担,从根本上解除了广大员工的后顾之忧。
为更好地服务职工技术创新,安顺供电局结合实际成立以行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推进职工技术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关机构”,并下发正式文件。文中确立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工作机构,包括六个专业服务小组:文字材料小组负责宣传推广,包括职工创新项目立项、成果总结提炼、宣传、推广应用等相关文字材料的撰写;日常事务小组负责保障服务,办公环境布置、经费申请、财务报销事务、专利申报等职工技术创新和工作室日常事务;技术支持小组负责技术指导,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微信群、QQ群和现场指导等方式,负责对创新工作室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指导并协助解决;效益评估小组负责效益评估,每年分批次对职工创新成果进行定量或定性的经济效益评估;风险评估小组负责安全把关,对职工岗位创新成果进行安全性评估鉴定和把关,对符合安全规程、具备安全性的进行推广,对不符合安全规程、不具备安全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人才培养研究小组负责人才支撑,对职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相应计划,对职工岗位技术创新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估。
这六个工作组环环相扣,对创新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即对每一项创新项目,明确具体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细化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对职工技术创新工作进行节点管控,实时督促各工作室创新项目推进,并对项目立项、成果申报、专利申请、成果应用及推广加强闭环管理。
“创新的效果好不好,取决于广大员工的创新意识和氛围。”安顺供电局局长黄勇表示。一站式服务平台最大的成功,就是解决了职工创新的后顾之忧,调动了众多的职工参与到创新工作中来。
实际工作中,安顺供电局还以“五统一”为标准,全面规范“一站式服务平台”服务流程。
统一申报:就是基层分工会随时收集基层员工拟开展的课题申请,定期向“一站式服务平台”进行统一申报。
统一立项:就是“一站式服务平台”受理后,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评估和筛选,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统一立项后组织实施。
统一采购:“一站式服务平台”对立项后的项目所需材料、物资等,原则上建议由创新工作室成员自行购买,如涉及金额较大,或有困难,由“一站式服务平台”统一向物资采购部门提出采购申请,并督促物资采购部门及时采购到位。
统一经费管理:创新工作室的经费,我们通过“一站式服务平台”统一进行预算管理,经费来源包括局财务支持和局工会经费支持。统一经费管理还包括工作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费用后,由日常事务小组及时收集原始单据,统一到局财务报账或工会财务报账,以减轻工作室的负担。
统一成果管理:“一站式服务平台”定期组织相关专家对完工结题的项目统一进行评价、表彰以及推广运用和后续专利申请等成果管理。
实施梯队分层培养 整合全区创新力量
为突出重点、带动全局,安顺供电局提出分层分级梯队式培养工作思路,2014年对全区创新工作室进行优化整合,向南方电网公司申报网公司级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6个。在获得批复认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12个局级层面的工作室。安顺电网18个技术创新工作室,主要涉及生产、营销领域,参与人数达216人;其中,劳模1人,贵州电网助理技术专家4人,助理技能专家7人,研究生10人,本科生96人,大专生98人,平均年龄35岁。有了明晰的梯队式培养目标,安顺网区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技能、不同特长的技术力量,得到了合理的搭配和有机的整合。
通过努力,由计量中心创新工作室牵头主抓的“电能量采集系统通信参数远程无人智能维护软件”的开发工作提前3个月完成,有效解决了电能采集无线传输终端心跳帧时间间隔过长,在移动网络通信端口动态刷新频繁条件下引起终端大规模无法连接计量自动化主站系统的问题。不仅大幅降低基层职工的劳动强度,一年还能节省劳动成本22.5万元。
得益于技术创新领导小组的梯队式培养和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分层分类指导,安顺电网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开展。葛大维劳模创新工作室、张晓春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计量中心创新工作室、变电管理所继电保护QC攻关小组工作室、安顺市郊局变电所QC攻关小组工作室、普定供电局输变电所QC攻关小组工作室等,均按创新实施计划和任务分工全面推进“二次设备检修与查询管理系统的开发”、“10千伏真空断路器检修专用移动式简易支架研制”、“电网过电压计算软件开发”、“电能表自动组箱机器人的研究”、“电能采集终端无人化智能维护软件开发”、“会议及重要活动保电箱”、“变电站110千伏场地汇控柜加涂辐射散热降温涂料”等研究项目的开展。
多方携手共解困难 汗洒沃土硕果飘香
氛围的营造,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2014年以来,南方电网公司工会、科技部、战略策略部,贵州电网公司工会、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抵达安顺实地调研指导工作,摸清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并从人文关怀、资金支持、技术指导、项目评估等方面给予鼓励和帮助,极大调动了安顺电网各级人员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点燃了各级人员的创新热情。
实际工作中,安顺供电局工会、设备部、变电所、计量中心、信息中心等部门同心协力、紧密携手,打破部门和专业壁垒,整合资源、汇集力量,积极稳妥解决各工作室、各QC攻关小组遇到的问题,推动全区职工技术创新工作持续、纵深开展。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安顺供电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提升效率为目标,通过工会搭台、部门唱戏、劳模和技术能手牵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成果,在全网范围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文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省级劳模葛大维带领弟子吴英帅、方子颉、谢江、韩文鹏等人,历经13个月自主研究、自主编程、自主开发的“数字化变电站变压器保护极性综合分析工具”智能分析软件成功问世后,对于一座数字化变电站主变压器保护极性的测试分析工作,测试分析时间比人工测试缩短了75%,且准确率大幅提高。面对网区百余座变电站,每年可减少电量损失66万千瓦时,加上节省的人工费,一年能为单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33.67万元。
喜欢琢磨、勤于动手的张晓春,带领他的团队深入研究、多次改进,最终发明创造的“便携环保型六氟化硫气体断路器快速充气装置”推广使用后,实现了对安顺供电局679台设备轻松快速补气、充气,每年可节约用时2037小时,直接节省人工成本40.74万元。
计量中心创新工作室针对电流、电压互感器现场校验过程接线复杂、所需设备组合量大,而且容易导致错误接线而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的实际状况,采取总线集成、线路智能切换技术,积极研制TA、TV试验转接盒。使用新型智能式转接盒,以往校验变电站1个10千伏出线间隔的互感器需要4人耗时130分钟,现在只需2人70分钟,工作效率提高了50%以上。对计量中心负责维护管理的48座变电站而言,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15万元,而1个转接盒的成本不足800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在南方电网公司2014年9月组织召开的全网职工技术革新成果推广交流会上,葛大维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获2014年度南方电网公司“星级劳模工作室”殊荣,由其撰写的《500千伏安顺变ABB-REL531/561保护装置PT断线相电流动作值与精工电流的关系研究》论文,获南方电网公司电网技术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张晓春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获南方电网公司“星级技术能手工作室”称号,其创新项目“便携环保型六氟化硫气体断路器快速充气装置”获“最具推广价值成果奖”,而张晓春则被评为南方电网公司“职工技术革新标兵”。
技术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相信,在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哺育”下,2015年安顺供电局的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定会结出丰腴、香醇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