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田园瑞士,几百年恒久不变的传统(1)

2014-09-03 12:28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正在播放 盗墓迷城1 恐怖零零零 倒霉熊第八部 英雄本色2国语 一一影院百度影音 小向美奈子118分钟 西田麻衣快播 主君的太阳百度影音 美人百度影音 山鸡的故事国语 摩登家庭中国版 波多野结衣作品全集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美誉的伯尔尼街道

“你们还有机会。因为瑞士城市建设已经完成,而中国的城市还在建设当中。”研究节能建筑设计博士的布鲁诺·凯乐对记者说。

“管闲事”的传统,固化到法律中,就成为城市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

生态环境:从立法规范到深入人心的环保理念

在他看来,确定建造“田园城市”,是瑞士几百年来国民反复磨合形成的传统使然。

在瑞士,无论是什么利益,都要服从多数居民的意见。

3

伯尔尼老城全景

[责任编辑:yfs001]

卢塞恩河畔的酒店

到了瑞士,才发现城市并不十分光鲜,巴塞尔、苏黎世的许多建筑都堪称“老旧”。不过,所有建筑都扎扎实实,未见凌乱,未见衰败——原来,瑞士人建房,从规划到建成,需要经过一套复杂的程序,连材料是否环保都要细细查验,这一点足以吓退任何试图偷工减料的施工方。更独特的是,新建筑必须用木头搭个雏形,邻居如果投票集体反对,房子根本不能建。

使用清洁能源的巴塞尔有轨电车

1

“每天扔的垃圾,分成五类。”旅居瑞士的贵州人王元坚操着乡音对我们说,“可以烧的,比如纸张;可在大自然降解的,比如植物类;玻璃碎渣;塑料;还有一类是你在哪儿都扔不掉的那种垃圾,那你必须扔到集中的地方去。如果不分类扔,将会被罚款。”她已在瑞士安家,对这一点感受特别深。

“以后房子会更高。”扎富里说,面积不允许扩张,高度自然得提高,否则无法容纳更多人口。据了解,瑞士“一人家庭”(即只有一人独居的家庭)已达35%,独来独往的瑞士人,人均用地面积不断上升。好在,他们有很强的环保意识。

扎富里告诉我们,瑞士的城市建设最珍视两个字:生态。

“一开始是依靠立法规范,让人们遵守规则,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后来更多依靠的是人们环保观念的建立。”瑞士发展合作署的杰奎琳·施密德告诉记者,“瑞士公众的环保意识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源危机的冲击导致的。发展到现在,环保意识在瑞士已经深入人心并广泛传播,几乎每个人都有节能减排、绿色科技、智能建筑方面的常识。”

在瑞士扔垃圾,必须按照分类购买垃圾袋。而在没有这种垃圾袋的时候,收垃圾的工作人员会经常检查袋子里装的垃圾是否分类合格,不合格就会开出罚单。

早在上世纪初,瑞士对其他工业化国家城市拥挤、污染、治安混乱等问题十分警惕。经过十年努力,瑞士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我们的城市一定要‘分散’。”

充满艺术气息的苏黎世中央火车站

瑞士人选择了“减缓城市扩张”的策略。而这一策略,正是去年的一次投票决定的。

这个观点,在瑞士联邦大苏黎世区经济促进署中国事务代表秦兰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瑞士人爱好整洁,是到骨子里了,你要让他们住在一个拥挤肮脏的环境里,他们绝对受不了。”秦兰说,“农民在森林里伐木,会整齐摆放好;工地上,连碎石子,也要堆放成正方体。平时你要是乱停车,甚至仅仅是没有和停车线平行,都会有老太太上来纠正:‘你不能这样。’”

当记者问到“这是社会精英先知先觉,还是因为传统使然”时,扎富里说:“瑞士是个小国家,所以你修建任何建筑,都要顾及周边人们的感受,不能影响别人的生活。修成什么样,用什么颜色,作什么用途,别人都有发言权。”

1901年,瑞士规定,“凡新建地,空间必须开敞。”正因如此,这个国家的城市才始终保持着“田园城市”的风貌,拒绝了“水泥森林”。从空间而言,瑞士为城市留下的余地很“宽”,为建筑留下的空间相对较“窄”。在这个前提下,城市的细节,就需要通过地方政府立法和小区居民投票来控制。具体到每一栋建筑,起支配作用的实际上就是这种“微控制”的力量。

举例而言,你要给儿子盖房子,经过审批,可以选定一个地方购买土地,但买地之后必须把房子用木条架子搭起来,让邻居们能判断你这栋房子这么建是否合适,并投票表决,获多数票通过的才能建房。这么一来,那些挤占公共空间、缩小市民视野甚至挡住美景的建筑不会出现,城市也就“宽”了。

一个巨大的“奶酪”形建筑,“摊”在瑞士联邦理工洛桑分院的草地上,里面是图书馆、自习室和餐饮区,该校建筑系主任扎富里教授就在“奶酪”里接受了记者采访。“奶酪是瑞士特产,这栋建筑曾获得国际设计金奖。”扎富里说。

造城逻辑:保持“田园城市”拒绝“水泥森林”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