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发展车联网切忌“浮躁”
发展车联网切忌“浮躁”
2014-8-8 10:37 来源:腾讯专稿
7月3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中国联合编著的《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4汽车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谈到车辆网技术称“中国车联网技术和联盟意识与国际水平相比并不落后,甚至是超前的。”这个观点让笔者想到了此前的“弯道超车”,甚至想到秉承这种意识领先的思路前进,甚至车联网技术可能会步入此前新能源汽车“先发而不及人”的后尘。
如果现在我们再次使用这种貌似提升士气、实则促生浮躁之气的车联网技术研发的方式,这倒让人有点担心未来车联网技术了,笔者简述几点。
新能源经验“先发未必及人”
国人很聪明,在意识流上从来没有落后过,新能源汽车我们起步早于很多欧美国家,这几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及政策的指导者多半来自欧美国家,我们此前提到过“弯道超车”,为什么提到这个概念,因为我们起步早于这些国家,希望能够籍此获得“先发制人”的先机,事实怎么样?
大家都看得到,日系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包括丰田的普锐斯、日产的Leaf以及在量产上卖出与传统畅销车同量级的数量,而我们还在等待政策的补贴、等待基础设施的完善。如果日系新能源汽车起步早,美系和我们相当,从高端的特斯拉ModelS,到终端Volt及其它几款新能源汽车,我们也没有可以比拟的销量和口碑。
如果这些暂且不论,再回顾比我起步晚的欧系,前段时间习总书记已经前往德国与多家德系汽车制造商签订协议,用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利好来求“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这些明显对于我们此前的“弯道超车”的一种否认。
先发制人固然厉害,后发制人才是实力所在,国人缺少的恰恰是后发制人的实力以及务实的执行力,这个方面真的好好反思,我们现在太过于推崇概念了,有点本末倒置了。
比如说乐视网与北汽、阿里巴巴与上汽等,只要互联网与汽车制造商接触,似乎意味着这些汽车制造商就可以成功,这些是不准确的,只有看到他们推出了什么样的概念车型、引入了什么样的交叉创新的理念,才能够有利于我们真正的看到这个概念落地,才能够看到我们真正的车联网技术。
忘掉概念、务实研发才是车联网成功基石
当年的新能源汽车提到了“弯道超车”的概念,事实上,包括技术、商业模式以及汽车制造商的动作,我们都是出手最早,却没有任何优势的一方,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太过于就概念而进行概念了,在概念都没有成型很清晰的情况下,这种只会让参与其中的制造商等方面,事倍功半。
所以,在车联网领域,一定要务实,以消费者的消费趋势为导向,结合当下已经成熟或者即将成熟的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联合集成研发,这样开发的产品才是接地气、符合市场预期,也最有可能成功,或许这些产品将来并不叫做车联网,或者真正的内核与车联网也没有关系,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以产品来更新未来汽车消费生活,让汽车这个夕阳行业重新变为朝阳行业,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最近车联网的话题与新能源汽车成为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关于车联网的内涵,可能在文献上我们能看到它的定义,什么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与车、车与路、车与行人及车与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
车联网未来是重置和更新人们的生活
笔者此前谈到过这个概念,就是车联网技术是什么?当下的车辆网概念是不是未来的车联网还尚未可知,正如你谈论触摸屏和更加快速的处理器构成了智能手机,但是和智能手机改变的人们的生活的本质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我们谈到汽车智能化技术,笔者想要谈论的“重置”和“更新”人们的汽车生活,原本的一个交通工具和产品在不久的未来能够让人们完成更多生活中的所需。当然,这种生活跨越的不再是我们的汽车,还涵盖了越来越多的行业,就像我们谈到没有银行业、电子商务的加入,单纯一个智能手机能够做什么一样,汽车行业需要更多的包容性去完成这个跨时代的动作。
如果未来的车辆仅仅局限于驾驶性能、油耗等方面来讲,它注定是一个夕阳行业,并且技术的瓶颈迫使它没有更多可发挥的余地,比如说加速性能到了目前几秒内,即便在加上大电机等提升,又能提升多少?如果使用汽油机,即便效率提升,达到了理论的极限,又能怎么样?所以,汽车的未来是改变自己现有的功能需求,逐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让自己成为一个平台、成为一种载体,这才具有强大的未来。
最近汽车行业内外都在争论汽车智能化的过程,事实上,最大的智能化不是你开发了一款无人驾驶汽车,而是将你出手的汽车产品做成了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消费者可以完成诸多的日常生活的事情,就像当下的智能手机一样,这个时候,你出手的不再是一款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期待的智能化汽车时代,当然要想完成这个划时代的突破,需要做到的不能是保守的固守某一利润模式,而是更加开放、包容跨行业间的合作互补。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