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欧盟率先提出人工智能立法动议
法律具有滞后性,但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应当具备前瞻性思维。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类也许会进一步看清人工智能的发展轨迹,最终制定出有利于人类和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体系。
人工智能或将在欧盟获得首个法律身份
总而言之,随着人工智能学习能力的完善,其自主性将越来越高,制造者对其控制力将不断弱化,此类客体存在或将超出“产品”的概念,超过《产品质量法》的范畴,甚至打破《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律的规范。对这种可能威胁到人类社会秩序甚至生存权的人造产品,我们将如何应对呢?
最后,人工智能行为带来的法律责任将难以解决。人工智能的安全隐患时有发生。今年5月,在当前最热门的“无人驾驶”技术探索中,曝出一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Autopilot)的特斯拉Model S发生车祸,与一辆卡车相撞,导致司机Joshua Brown当场死亡。这看似一场简单的车祸,究竟是驾驶人的不当操作,还是开发者的技术漏洞,抑或是生产者的安全责任?甚至可能是人工智能“故意”为之?事件背后的法律责任在现有的科学技术和法律框架下恐怕难以快速解决。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而且往往是最后一道屏障。当现有法律不足以调和新事物发展对现有秩序所带来的冲突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对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然而,不同于以往的新立法,多数民众甚至是法学家对人工智能立法的担忧要远远多于期待。因为人工智能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块新领域,而且将会挑战传统法律准则,甚至这些挑战可能是颠覆性的。
对人工智能立法的担忧多于期待
对人工智能立法的未来展望
其次,人工智能正在超越人类思维,直接威胁“自然人”这一基本的法律关系主体地位。就在今年3月9日的围棋大战中,谷歌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AlphaGO)经过三个小时打败了韩国选手李世石,震惊了整个人类社会。令人感到震惊的不止是胜败本身,还在于这个围棋机器人被制造者赋予了新的能力——“学习”。它会首先进行快速判断,进而深度模仿类似人类行为的做法,而后不断总结经验,并作为自己行为的评估依据。这意味着机器人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计算机超级计算、资料检索和模拟判断的能力,而是拥有近似于人类思维模式的自我学习、自我总结能力,甚至是“创造力”。人工智能已由“执行指令”走向了“智能”时代。
首先,人工智能“工人”群体正在形成:一方面对现有劳动者的权利带来冲击,另一方面部分群体对人工智能劳动性权利要求的呼声愈发强烈。这些机器人真的可以取代人类“工人”吗?今年3月,著名智能机械制造厂商特斯拉工厂被媒体曝光。整个工厂只有150个机器人完成从冲压生产线、车身中心、烤漆中心与组装中心这四大制造环节,车间中很少见到人类的影子。根据欧盟委员会2015年6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70%的被调查者认为机器人夺走了人们的就业机会。而这些机械“工人”可以无休止地为工厂主提供劳动力吗?答案是否定的。赋予人工智能“工人”劳动权利,成为此次欧盟人工智能立法动议的主要内容。
据路透社报道,欧盟委员会法律事务委员会于2016年5月31日提交一项动议,要求欧盟委员会把正在不断增长的最先进的自动化机器“工人”的身份定位为“电子人(electronic persons)”,并赋予这些机器人依法享有著作权、劳动权等“特定的权利与义务”。该动议也建议,为智能自动化机器人设立一个登记册,以便为这些机器人开设涵盖法律责任(包括依法缴税、享有现金交易权、领取养老金等)的资金账户。如果此项法律动议通过,欧盟将成为首个通过立法赋予人工智能法律身份的地区。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是对社会现实需求的回应。欧盟对此次人工智能的立法动议绝非是一时兴起。据欧盟2015年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欧盟成员国每七个家庭中就有至少一户在使用机器人,工厂中使用的自动化机器人更是不计其数。实际上,早在2014年自动化与机电一体化国际贸易博览会开幕式上,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数字和电信政策专员内莉·克勒斯就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启动“火花”(SPARC)计划:到2020年,将投入28亿欧元用于研发民用机器人。欧盟委员会称,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涉及机器人在制造业、农业、医疗、交通运输、安全等各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