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智能交通大讨论,看看专家怎么说
主持人:谢谢李主任精彩的分享,讲得非常精彩,我感觉意犹未尽,希望接下来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李主任探讨。大家不要着急,在后面的环节中,我们会有一个互动的环节,所以说希望大家认真的听讲,以备认真的提问,到环节结束之后,工作人员会把提问卡放到桌上。下面我们有请下一位嘉宾,他会从另外的角度探讨新的问题,他拿到的是一个案例,看题目就可以顾名思义,中国重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和大家分享的是工程学院的副院长,谢飞先生,他曾经拥有智能交通专家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的专家称号,同时还一直在带头做项目,是项目的负责人。他完成的重点项目,对我们智能网联,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系统,创造出了更多的贡献,所以我们掌声欢迎谢飞教授。
谢飞: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刚才克强教授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我就接着他讲,把我们一些更具体的内容和大家作汇报。刚才克强教授介绍到我们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做了很多智能交通的工作,在1995年的时候,大家就做到“智能交通系统”这样一个题目。从1995年以后,欧洲和日本做了非常多的变革,这样的一个系统会有很多需求,像美国日本和欧洲,包括中国,实际上就是在上个世纪对车辆进行很详细的定义。我们中国分成了几个领域,包括47项的服务和79项的融合。把这些弄清楚以后,在智能交通系统的框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领域里面,实际上是我们的车载导航,第二个领域是电子收费,第三个领域是我们的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为目标的汽车安全系统,还有像公共交通等通讯和交通管理的东西。
我们的智能交通系统是基于移动互联,基于大数据的系统。因为我们需要安全便捷,舒适环保的车,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了新的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它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就是和我们的主题相联系的,在移动互联和大数据下,对我们智能城市具有促进作用,包括对车辆的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人员管理系统的改善。所以,对智能交通我们提出了协同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它使城市交通发生了改变。反过来的智能交通系统,会对汽车有重大的改变。智能交通系统,或者说智能汽车跟智能交通系统是紧密相关的,不能分开,我们国内把它们分开来看,这样的情况下,智能交通的发展是智能化,网联化,现在提到智能网络汽车,就是在车联网的情况下出现。由此,从智能汽车的发展,就是车联网的系统,这个不是简单的概念,包括我们车辆通信,包括内部的通信,这样我们也给车联网概念,这个不仅仅是智能车联网。
程杰:其实大家参加这个讲座,让我对论坛的几位老师发表的观点印象很深,我这边想从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同样的一个问题,对于智能交通,数据领域是起到很大作用的,不仅需要数据才能达到智能的行为,智能本身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汽车的发展和智能交通是由汽车的产生,汽车这种产品的需求而形成的,随着汽车不断的进化,对交通的安全,交通的控制,以及人的驾驶行为的智能化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这方面,大家从各种材料里面已经知道了,大家会无意识中提起这个事,这个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跟变形金刚有什么区别,跟手机有什么区别,我们平时对汽车驾驶体验的期待,现在开始呈现了,首先就是交通工具变的不是一个交通工具了,不能老是想着智能交通,交通这个词。交通会变化,会变成一个智能的移动的终端,这样一个终端的行为和它的控制以及和它形成的一些复杂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一个感受是随着大数据的产生,产生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首先是由于网络,信息的连接,这个连接以后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个数据不是光是速度产生快,它是以相当大的指数增长的,这就是网络,网络一开始是由于大部分网络进行相关的流量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到汽车在每个路口有多少车在什么时间经过,但是更重要的是现在的车它本身有这个能力,就能够形成一个网络,把车辆信息,以及车主开车的目标能够采集到这个领域去。新的生态系统,对交通的想法又不一样了。
李克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系主任;谢飞先生,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来自百度自动驾驶工程的孙勇义;最后一位是来自美国的Gausscode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程杰博士。
李克强: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这里参加我们本次分论坛的讨论,刚才主持人提到,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在智能城市下的智能交通,智能交通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又是高新系统。从城市汽车的角度来看,智能交通系统离不开汽车,所以我想从汽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谈谈我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理解,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以及我们现在提到的智能汽车之间的关系。
主持人:谢谢我们苏总的介绍,无人驾驶离不开大数据的分析,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在大数据方面作出了贡献,曾经在福特公司获得过奖的程杰博士,他是Gausscode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我们期望程博士的精彩分享,大家掌声欢迎。
下面介绍下无人车如何使得城市交通变得智能,大家会问无人车是否安全,我们无人驾驶是比人驾驶更安全的,从反应时间和反应距离来看,一个驾驶员需要的是1.2秒的时间来反应,在一个120公里每小时的路上需要一个40米的反应距离,但是我们的计算机能处理得更快,我们计算机加电动控制能做到0.2秒可以做到60米,我们的自动驾驶有200个传感器,我们认为有300种交通习惯是会引起交通事故的,这个可以减少交通事故,无人驾驶会使交通更加高效,我们驾驶员过路口不知道当前的情况,他眼前变成黄灯和红灯,不知道下一刻是什么情况的,我们无人车是车通行的,灯也会通行,我们车知道下一秒是什么颜色的灯,会知道下一秒有没有车通过。当交通拥堵的时候,很多司机就会很着急,就会跑到中央,导致路口堵死,还有停车,我们无人车是可以停车的。我们无人车还能让我们的出行更加经济,我们打的出租车里面,那个成本,像人工成本,像燃油费的成本,这是占了很高的一部分,我们无人车是基于电动车的车辆,我们完成了分时共享的驾驶,我们出行成本能降到出租车的三分之一。百度的无人车,光靠百度的一家公司是很难实现的,所以需要政府、城市和制造商的支持,百度无人车,一般我们能够把它在城市大规模运营,这样能给我们带来节能,安全,高效的出行方式。谢谢大家。
当红绿灯坏了,就需要看交警手势,车怎么识别交警手势,如果是路上一个井盖没有了怎么办?还有中国式的过马路,还有一些在国内有很多人车混合的道路,都是我们无人车需要去解决的难题。我们把无人驾驶分为了四个级,从1到3都是预定的场景,比如说自动跟车,这是一个场景,这样的场景运营储备得很好,没有定义的场景就不行了,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是能处理很多未知的场景的,百度基于人工智能,我们做的L4就完成了无人驾驶。
我们的汽车也是高新技术的载体,我们都在谈汽车的技术变革,这往往会引起惨烈的革命,甚至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变化。所以从我们汽车技术的变革中可以看到,从最早交通的内燃机代替马车(汽车的出现)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到今天国内他们做得非常热的新能源汽车也是若干年前由于社会问题的发展所引起的新技术(包括到本世纪提到的我们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它跟汽车结合以后,实际上引起了汽车技术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产业的革命。我们提到两化的融合,在智能化、网络化下汽车的变革,会引起交通系统的变革,所以就谈到了智能交通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交通运载工业就发生了改变。所以对智能交通系统,我们说是现在电子信息控制技术,把三个信息的要素结合起来所形成的这样一个可以解决我们现在交通面临的重大问题的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一是有这样的一个既是先进的管理系统,另外还有一个与车相关的车辆的控制安全系统,这个控制安全系统就是今天谈到的智能汽车,包括这样的一个最高水平就是智能汽车,智能功用初级系统就是驾驶辅助系统,这些产品包括我们的ACC,都归到我们智能交通系统里面的应用方面。所以对智能交通系统,我们知道这是一个20多年的发展,直到今天,它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现在来看,我们从智能汽车是智能交通的一部分,再谈到它是网联史,所以看我们现在谈的智能交通系统和智能汽车和车联网,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是我的理解,谢谢大家。
主持人:大家好,对各位来宾百忙之中的莅临,我代表组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今天我们这个会场的主题是"智能城市与智能交通",这个话题早已超出了汽车的范畴,在今天的这个场合,客套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让我们请出今天的嘉宾。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内容,谢谢大家。
上个世纪90年代,95年的时候,我们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同志都知道那个时候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信息高峰期。那个时候通讯技术是非常落后的,我们现在是进入到移动通讯互联网的技术时期,把很多系统都放弃掉了,我们成了新的一个系统。这些需要很多标准,IDEE的标准都是关于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和规定。关于汽车这个方面,关于自动驾驶,欧洲、日本都对汽车作了不同程度的智能化的定义,那么在中国像克强教授为主的,我们中国的工业学会也对我们中国的智能驾驶作了划分。我们为了更好的从这个角度,从辅助驾驶这个方面,把自主的辅助驾驶和自动的辅助驾驶分开了,这个能够更加有效的分析。在国外的话,实际上都是关于其中的辅助驾驶标准的,2003年部分标准实施过后,辅助驾驶在车上进行标准的装配。按照这个规划是要到2020年,国外已经把这个标准从2014年开始实施。我们自主品牌是在国外的影响下,也开始在这个车上面有标配的,也有选装的,还有进一步产品规划的,我们主要的汽车厂家也在做。
我们的四位嘉宾已经入座,我也渴望和大家一样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所以我们切入整个论坛的第一个环节,嘉宾演讲的环节。首先出场的是我们的李克强主任,在这里介绍下李主任,他不光是在业内,而且在全国都很有声望,请允许我郑重的介绍下李克强先生,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系主任,他研究的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智能汽车与智能驾车系统,智能交通系统,这是他今天的主题,让我们用掌声有请李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