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紫光阁::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
据统计,2015年16日8时至17日8时,新江湾城24小时累计雨量高达200多毫米。但当居民在17日清晨出门时,路面积水已经退去。
工作人员正在新江湾城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上作业。段昊书 摄影
“智慧”之处还体现在一旦“地图”上某点积水深度或监测降水量达到阈值,风险管理系统会自动发出“派出抢险队伍”“开启排水泵机”等指令,节省中间环节。
新江湾,顾名思义,位于黄浦江北转西向的江湾地区,地势低洼,这里多个社区常年处于“逢雨必涝”的窘境。不过如今,雨虽然大,但居民生活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去年入梅后的首场雨更大,我们同样经受住了考验。安全,永远是‘智慧城市’的关键词。”潘家新说。
于是,仅40分钟后,社区防汛物资处的十几台泵机已被分别调集到多个积水高风险地区“待命”。城市管理及社区物业人员全部出动,认真检查、清理小区内排水孔,在地下车库入口垒起沙包;小区楼组长们挨家挨户提醒低楼层住户防范家中进水;通过手机上安装的“社区气象安全一点通”,新江湾城社区居民纷纷收到预警信息。17日2时许,当地小时雨强突破40毫米,市气象局设置的积水测量站监测部分小区积水高度接近20厘米,无需人工下达指令,智能化的风险管理系统直接发出短信提醒排涝抢险人员,排水泵机随即启动。
“如果拿城市排涝抢险资源‘撒胡椒面’,不仅薄弱地点守不住,还会导致资源浪费,使抢险队伍疲劳作战。而现在,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拨人员、设备了。”潘家新事后说。
同时,为了让“智慧气象”融入“智慧城市”,上海气象部门积极开展社区精细化风险评估,加强综合气象观测以及定点预警等。一旦在新江湾城的探索成型,好的经验做法将会在全市推广,这也与上海市建设以“智慧城市”为特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不谋而合。
时间回到2015年6月16日,上海遭遇进入梅雨期之后首场强降雨。16时22分,时任新江湾城社区市政科科长的潘家新以及90多名街道防汛和居委会干部同时收到市气象局发来的“社区内涝四级风险预警”短信。更为直观的是,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在一个3D等比例成像的“三维社区气象风险管理系统”上,表示“积水高风险”的红色警示灯,在代表不同社区的“点”上闪烁。
工作人员正在查看三维社区气象风险管理系统。段昊书 摄影
6月20日,上海迎来进入梅雨期之后的首场强降雨。当日5时,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对于已经从事城市管理工作6年的新江湾城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主任潘家新来说,他更清楚地“嗅到了汛期的味道”。
事实上,从新江湾城开车到上海市中心,不堵车的情况下也要走一个多钟头。然而,在上海去年的“房价狂飙”进程中,地理位置并不突出的新江湾城却表现“突出”。当年11月,新江湾城的某一地块以楼板价近5万元/平方米的价格拍出,溢价率高达81.7%;截至今年6月,新江湾城社区楼盘二手房均价达4.7万元。这里,俨然成为上海的一处“黄金地带”。
“对于提升城市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而言,‘智慧气象’的意义更大。”潘家新举例说,“过去,我们是接收市里统一发布的暴雨、台风等预警信号,有时,全市发暴雨预警,但降雨有可能集中在金山,对新江湾城影响并不大。市里预警不撤销,即便天晴了,城市管理、抢险人员仍必须全员到岗,劳民伤财。如今,社区建了气象站,气象部门也协助研发了社区积涝风险评估模型,我们就可以按照针对新江湾城定制的‘专属预警’行事。”
“智慧气象”只是新江湾城“智慧城市”探索中的一点。社区全覆盖“光网城市”、“一户一T”云储存服务、“家庭全球眼”、智能“电子货架”……每一项都很抢眼。但在潘家新看来,“智慧气象”与居民的关系更为紧密。试想,如果车库经常浸水、出行频遇拥堵、高温寒潮影响居住安全,新江湾城便很难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首选。
2015年1月1日,上海市测绘院制作的《上海市新江湾城社区气象多灾种风险地图》面世,它应用了灾害性天气风险评估模型、三维地理信息、云服务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三维环境下的社区基础信息查询、气象灾害风险分析、气象实况监测以及社区精细化风险预警。这一被形象描述为“天地图”的项目,正是“三维社区气象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基于此,风险预警对象可以细化到每个街道、立交桥、广告牌,抢险指挥才能有的放矢。”潘家新说。
新江湾城小区街景。段昊书 摄影
“今年汛期,上海城市防汛防涝工作面临严峻考验,我们也对‘智慧城市’充满信心。新江湾城社区固然整体房价不低,但它一定是未来新生活的‘样板之城’。”潘家新说。(段昊书 赵晓妮 王瑾)
新江湾城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购房者与开发商趋之若鹜?上海某机构房产分析师胡晓华告诉记者,一方面,新江湾城临近正在建设的“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另一方面,新江湾城在规划时就立足“智能化、生态化”,是上海“智慧城市”的试点之一。“高生活品质”有效增加了这里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