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2020年智慧城市指数报告》述评及其对智慧城市规划的启示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无论是智慧城市建设业内人士还是普通民众,都注意到了信息化技术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作用,嵌入技术的智慧化城市与领导能力、城市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将有力地帮助我们应对诸如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机,避免其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影响。中国的智慧城市在2020年的数字抗疫中表现不俗,健康码、机器人测温等都是“技术”为城市保驾护航的创举,卓然的成绩也为我们规划、建设好智慧城市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与信心。在下一步的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应当把握《指数报告》对我们的启示,注重城市市民的满意度、获得感,注重城市整体规划考量,以人为本,实现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迈向智慧城市3.0时代。(作者:范晓君 国脉研究院)
“结构”指标下,健康与安全方面考察了城市贫困人口聚居区域的卫生条件、废物回收服务满意度、公共安全满意度、空气质量满意度、医疗服务满意度以及房租是否是月收入的30%或以下;交通领域考察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和公共交通满意度;活动方面考察了绿地空间和文化娱乐活动(演出、酒吧、博物馆)的满意度;机会方面考察求职服务便捷度、儿童优质学校入学情况、本地机构提供终生学习情况、营商活动创造就业职位和少数族群受欢迎度;治理方面考察城市政府政策易获得性、官员贪腐情况、居民参与政府决策、居民对政府项目提供反馈。
智慧城市指数(SCI)是根据对各城市居民近两年的调研情况,汇总市民们的具体感受,进一步综合计算得出的。主要调研城市“结构”和“技术”两个方面,“结构”主要指城市现有的基础,“技术”主要指市民在城市里可获得的技术服务,这两个方面,都通过市民们对健康与安全、交通、活动、机会以及治理五个关键领域的感受来进行评估。以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的得分将参评的城市分成四类,在每个HDI组中,根据给定城市的感知得分与同一城市组别中所有其他城市的得分进行比较。第一组HDI指数最高,城市等级为AAA、AA、A、BBB、BB五级;第二组HDI指数次之,城市等级为A、BBB、BB、B、CCC五级;第三组城市等级为BB、B、CCC、CC、C;第四组HDI指数最低,城市等级为CCC、CC、C、D四级。
可惜的是,中国大陆的城市并没有在《指数报告》的前列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评估考察点不合中国国情,以及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方面尚有待与城市进一步融合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城市整体的“结构”有待加强。
2020年9月,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联合发布了《2020年智慧城市指数报告》,这是IMD和SUTD第二年联合发布智慧城市指数报告。两家机构在2020年四月和五月,分别对来自109个城市的120名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受访者所在城市的健康与安全、交通、活动等方面的问题。在今年的报告排名中,新加坡、赫尔辛基、苏黎世分别被评为全球“最智慧”城市的前三名,而第一版《智慧城市指数报告》(2019年)的前三名分别是新加坡、苏黎世和奥斯陆。
“结构”部分中的大多数考察点,在一般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当中并不常见,这是考察市民对于一个城市整体的满意度,相较于“智慧城市”,太过宽泛,并没有聚焦于“智慧”的建设,因此在大多数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当中并不会涵盖这么多的“基础”指标。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结构”指标的设置,提醒了我们,城市是一个整体,它的运行离不开基础,“智慧”的建设要对于城市整体的发展产生作用,才是有意义的智慧城市建设,而非一种单纯以技术为导向的“智慧化”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为城市整体发展提供服务的,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不能离开城市本身的特质。这对于智慧城市的规划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能将作为手段的“智慧城市”变成目的。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各项工程、任务、项目对于城市整体发展的作用与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必须要赋能“结构”。
“技术”指标下,健康与安全方面考察了在线反馈城市问题的响应度、网站或APP用户满意度、免费wifi服务、监控探头是否使市民感到安全、空气质量监控及消息获取、网上医疗预约;交通领域考察了:拼车减少拥堵、停车位导引、自行车租赁减少拥堵、在线计划与售票便于公共交通使用,以及通过手机推送城市拥堵情况;活动方面考察了网络购票及其易用性;机会方面考察了网上求职、学校IT技术、学校教学情况、营商环境和网络连通速率;治理方面考察了公共网上获取城市财务信息以减少贪腐、网络投票、市民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智慧服务,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在线处理身份文件减少等待时间等。
《指数报告》中考察的问题,都是基于调研城市市民的感知来打分,这与国脉在智慧城市评估中注重智慧民生、智慧人群有异曲同工之效。在世界范围内,“以人为本”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旨,市民既是智慧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也是智慧城市成果的享受者、批评者,是智慧城市的“需求方”,但是目前全面考察智慧城市“需求侧”的研究还比较少见,《指数报告》整个指标体系以市民感知为评分点,无疑是一大创新亮点,充分体现了“需求侧”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评估的重要意义。然而,上百人的样本量是否具有代表性,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