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亚一就业村:新经济扎根“家门口”,智能物流带来就业新模式
家门口有了新产业,“返乡青年”多了起来
亚洲一号是京东物流大型智能物流园区的“代号”,目前全国已达到28座。为保证交通便利,亚洲一号都是沿高速而建,城郊的集散优势也让当地大量的就业人员有了新去处。除了智能物流产业的直接落地,每一座亚洲一号所建之处,往往能带动周边数千人的就业,“亚一就业村”因此形成。
从服装厂老板到机器人调度者的中年转型
每天骑着电动车上下班,和丈夫、婆婆还有两个儿子生活在一起,蔡迁弟的工作节奏很固定,同样是因为智能设备的引入,让她觉得物流行业“原来还可以这样”。“很难想象,一个曾经的皮鞋厂女工如今在调度物流机器人,我的人生也就此改变。”
梁勤然出身于广东当地农村一个普通家庭,尽管今年只有33岁,但他京东物流工作的时间即将满13年。2008年,梁勤然加入京东,成为一名仓库打包员,当时的他只有20岁。“刚来的时候,仓库的作业流程没有这么细分,入库、上架、分拣、取货、出库、打包,什么都干。”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复杂的业务操作,让梁勤然成长很快,2019年东莞亚一投用后,他从广州来到东莞,直接成为这个亚洲最大的一体化智能物流中心自动立库系统的掌舵人。
起初,两人在南昌县城开了小工厂,但由于自己经营生意太操心,经常要赶工,还是没办法抽时间陪伴家人,加上殷琴对服装行业前景的判断,她决定换一份工作。2015年,殷琴在网上看到京东的招聘信息,经过招聘后正式成为京东物流的一名员工。“物流作为一个在不断发展的新型产业,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前景,而且目前的工作较为稳定,可以兼顾工作和家庭。”
殷琴的考虑不无道理,向塘镇是江西省最大的建制镇,也是南昌的“南大门”。10余年来,京东物流等30余家物流企业纷纷落户向塘,“国际物流港”已初具雏形。在京东物流工作的6年时间里,殷琴见证了亚洲一号在当地一步步建成,她从南昌辗转向塘,离家越来越近,也升职为分拣组长。“相比以往,亚洲一号有了自动分拣机的加持,产能和效率大大提升,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物流行业。”
这13年中,结婚、生子、上学、买车、买房等等一件件人生大事,梁勤然都解决了,还在“我在京东上大学”项目中完成自己的大学梦,即将成为一名本科生。但极少数人知道的是,梁勤然的两个哥哥梁富然和梁强然和他一样,刚刚步入社会便在京东工作,至今大哥负责佛山中山等地区的传站车队,二哥负责华南地区的B2B供应链业务,都离老家不远,也都靠着自己的努力干起了核心岗位,管理着几百甚至几千人的团队。
“以前我在人工拣货区,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照订单上的信息,从库区将一件件货物拣选出来,每天重复往返要走上五、六万步。自从有了‘地狼’机器人,我就不再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运动狂人’了。”大专毕业的陈荣军毕业后曾经做过电脑配装的工作,入仓前经过为期3个月的培训,现在他除了能够熟练操作物流系统,还在尝试学习地狼维修。
正是由于物流基础设施生根发芽,让村子及周边原本世世代代靠天吃饭的农户,认识到物流给他们带来的改变,从配送到仓储或是物业,麦子屯周边村镇有百余人在京东物流工作。在陈荣军看来,京东物流“亚洲一号”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他自己,也改变了他身边的其他人,让很多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乃至到白领的转变。
区位、交通、政策、人才……一座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落地,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考察论证,其建成后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也让人惊讶。根据媒体报道,京东物流全国28座亚洲一号是亚洲规模最大的智能仓群,其形成的亚一生态效应,从解决就业到人才培养,从千县万镇24小时达到链接数百个产业带,彰显了强大的产业带动效能。
一个产业改变一个区域。如今,麦子屯已规划成沈阳南部仓储物流基地,叉车工、货车司机、小件分拣员、配送人员、便利店店员……这些或传统或新兴的工种,因为前边冠以“京东”字样,备受求职者关注。陈荣军说,他同村的很多人已经加入进来和他成为同事,“大家时不时还能聚一聚,近多了。”
向塘镇在江西省会南昌往南不到30公里,京东物流南昌亚洲一号坐落于此,蔡迁弟在京东物流工作超过4年,在已经投用的南昌亚洲一号向塘分拣中心,有800多个老乡和她成为同事。
在多数人的眼中,“上午下单、下午收货”是在京东购物的最大感受,亚洲一号所代表的智能物流是背后的重要支撑。繁忙时,很多亚洲一号的日订单处理量超过100万。订单增长直接带来大量就业,相比单纯的流动性招工,物流基础设施落户当地,不仅可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还可以提供多元化、本地化就业路径,帮助当地人实现职业成长。
亚一就业村:新经济扎根“家门口”,智能物流带来就业新模式
区位、交通、政策、人才……一座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落地,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考察论证,其建成后带来的产业聚集效应也让人惊讶。
编辑: 潘沈思
39岁的殷琴老家在南昌县向塘镇棠墅村,距离向塘亚一分拣中心,开车半小时就能到。2014年之前,殷琴和丈夫在杭州和温州做服装生意,收入还算可观,但考虑到长时间在外工作,孩子一年只能见一两次,她和丈夫决定回家发展。
和同村人成为同事,还能守在家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