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底层对接

2020-09-03 12:08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秘制蒜香排骨 cba球员工资 奥运会奖牌 全国十大木门品牌 金斯顿大学 日本av女优排行榜 专科学校排名

4) 开放性。智慧城市需对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做出统一的规划,而在实施时往往会按业务分类构成多个应用平台,再逐步汇集到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例如城市地理信息平台需与各部门应用系统及数据资源对接,才能实现城市管理、应急联动、决策指挥的一体化。具体需要整合的有:共享视频资源(平安城市、交通、城管、社区等)、基于移动网络的手机信号实时人口密度和流量信息、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网格化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地下管网信息管理资源、环境自动监测与管理信息、公共征信信息、食药品追溯及监管信息等。

我曾在2012年出版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导论》一书中总结了中国城市信息化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工程中的实践体会,提出智慧城市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在组织架构和应用系统上进行顶层设计,更应同步设计相应的运作体制和机制。

智慧城市从宏观上进行的顶层设计大多由政府机构牵头组织。智慧城市的规划虽是一项基于城市规划、城市现状、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创新性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作,但不是解决当前城市困境的万灵妙丹。要避免将IT的新概念填入城市各个领域,去构建一个个同质化的“智慧城市”以实现其产品与业务销售的目的,或构成不负责任的虚幻政绩。以技术的可能性来建设智慧城市是不科学的,在缺少规划以及建设和运营的体制与机制下去奢谈全面感知、智慧决策,那也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的智慧城市正在依靠发挥政绩与效益的正能量,不断加速推进。一方面,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促进了城市机构和运行模式的改革。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城市发展的智慧为基础,重视底层对接的事务工作,积极推进共享公共服务信息的大数据应用,使智慧城市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2.1 顶层设计

3、大数据应用能实现吗?

由于智慧城市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而网络社会的负面问题会制约智慧城市的发展,给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及国家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环境的建设,规范智慧城市的管理者、运行者、企业、NGO及市民的网络行为,保障智慧城市的运行秩序与效率。智慧城市应建立相应的伦理关系,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提高道德自律能力,通过网络监管控制不良信息。同时,在智慧城市保障支撑体系中,必须制定管理者、运行者、企业、NGO及市民的行为准则。如果缺少了这一部分,则顶层设计也是不完整的。

2.2 底层对接

3.3 良好的前景

2、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底层对接

信息安全是智慧城市得以高效稳定运行的基础,城市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应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并得到落实,以此构建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鉴于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公益性,需要增大政府资源的投入,并委托专业机构运营。

城市运行的大量信息存在于各行业与企业的应用系统中,共享信息需要有合理的机制。供社会共享的行政信息,应在符合国家规定且不危害源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提供;对于接收信息的使用部门,应在合法使用时负有保证涉密信息安全的责任。企业信息如用于社会公益,即使属社会责任无偿提供的,也应给予贡献的认定;如用于商业活动,则应按信息使用的价值及其维护成本,由使用方支付合理的费用。使用信息必需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企业与个人的隐私,创造良好的信息共享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政府才能从行业平台集成的信息中提取并使用对城市运行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技”也能对城市发展之“术”与“道”起到推进作用。例如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扁平化的事务管理改变了业务的流程,通过互联网的体验改变了业务的服务形式。这些互动可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增强市民的民主意识,推动行政机构的改革,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发展的智慧,还是值得肯定的。

信息资源共享若有壁垒,“大数据”的实现则有难度。我们需要的不是“透彻感知,全面互联”的口号,而是要梳理出合理的、互联目的、必要的共享信息与有效的互联方式。

城市运行的数据来自城市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有:政府内各部门、各级组织间的相互关系,政府与NGO的相互关系,NGO与相关企业的相互关系,企业、政府部门和NGO的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的依存关系包括:领导/被领导、指导/被指导、协调/被动协调、行政约束、经济约束、法律约束等。这些相互关系下形成的业务流程,在操作中还存在各种规则、惯例及潜规则。而各类政务、商务、服务等活动,都是在流程与规则下进行,完成各自预期的目标。在业务活动过程中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在共享业务信息中挖掘其中的核心价值,可提升城市运行的智慧。

参考文献:

与缺少理性建起的“鬼城”情况相似,智慧城市也有“烂尾”。这其中虽有智慧城市的定位不准确、规划的可操作性差、资金短缺、领导兴奋点转移等诸多因素,但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建立技术体系时,未能同步规划设计用以保障、支撑建设与运营的体系。

“智慧”需要通过城市的运行效果得以体现。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建设完成后,最终要运营这些系统。有不少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包罗了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的“智慧城市规划”,却未能解答“巨额的投入和持续的运营费用由谁承担”、“日常的运营责任如何界定”、“谁是智慧城市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运营主体”等问题。像这样在启动智慧城市时缺乏顶层设计,仅从技术角度出发按工程方式推进,并且没有认识到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结果会导致大量的技术和非技术问题不断地阻碍工作进展,降低了实施效果。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