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京东物流战疫样本:智能供应链发力 “新基建”布局引发超叠加效
比如京东物流联手山东寿光打造的数字产业基地,搭建的不仅仅是“新鲜直供”通道,而是让80万亩蔬菜接入智能供应链,依托大数据、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形成“批发零售全渠道交易管理+产地销地智能基地管理+全程运输配送物流管理”三个业务管理平台,实现蔬菜生鲜产品的品牌化、精细化、可追溯的管理升级。而在与甘肃天水市合作落地的城市仓,则聚焦陇东南智能物流枢纽打造、天水特色产业上行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助力当地进入“睡前下单,醒来收货”的便利生活时代,推动城市智能发展。
此外,疫情发生后,率先拥抱智能供应链的行业企业,在复工复产方面更有主动性,从而占得回暖的先机。比如春茶企业,京东物流通过供应链下沉帮助全国茶农茶商打造商流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保障春茶第一时间走出产区、走向全国。而在更多行业,京东物流开放的智能供应链也将成为合作伙伴逆势生存成长、展开数字化转型的有力支柱。
新冠肺炎疫情横跨春节而来,1月23日武汉封城,1月24日起全国多个省份启动一级响应,经过近两个月的全民战疫,尽管国内疫情结束还需时日,但疫情高峰已经过去。
以供应链技术平台为依托,京东物流还完成了在武汉的配送地图采集和机器人测试工作,配送机器人投入防疫一线,全国范围内无人机、无人仓则保持常态运营,无接触即完成物品出库配送,大大降低病毒传播可能性。京东物流还承建了湖北当地的应急物资供应链管理平台,针对应急物资的生产、库存、调拨、分配进行全程追踪、高效管控,助力湖北各地紧缺医疗物资的科学调度和合理分配,供应链技术直接参与到政府部门疫情防控工作中。
事实证明,通过智能供应链布局,京东物流不仅在持续推动全行业的降本增效,深刻改变消费者的时空观念、消费形态和生活方式,也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基础设施,在此次保障物资流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在协助湖北当地政府建设应急物资供应链管理平台时,智能供应链展现出极大的柔性适应能力,“积木式赋能”让京东物流供应链适应多种突发场景下的物资保障,成为数字化抗疫的关键一环。
经过10余年的积累,京东物流大件和中小件网络实现大陆行政区县100%覆盖,超过700个仓储遍布全国,智能物流基础设施不断迭代,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区达到25座。2019年,京东物流宣布搭建起供应链技术平台,在底层技术上依托5G、IOT、云计算、大数据、AI及区块链技术,搭建供应链技术的基础设施;在智能软硬件层面,提供全渠道订单、智能仓储、智能配送、智能结算、智能门店等行业领先的SAAS软件及优质硬件装备,帮助企业进行供应链升级;在智能供应链层面,京东物流将提供供应链设计、网络布局规划、商品布局等顶层的技术方案,帮助企业、行业设计并优化供应链。
疫情迅猛,从聚焦疫情到服务民生再到恢复经济,物流行业在持续近2个月的战疫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疫情与春节叠加,全民抗疫战对中国物流基础设施进行了一次突击考验。包括京东物流等企业在内,以技术为依托保障物资供应和民生需求,保证了极限承压下的物流效率,智能供应链能力得到了有力印证。
刚性物流的柔性能力
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曾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际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等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2020年疫情期间,中央一连串会议再次强调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新基建”将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物流行业也将极大受益。
文章纠错
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科技、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的智能供应链深度参与抗疫行动,保障社会民生,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求高度契合。
疫情之下,物流行业面临重重考验,也带来一定发展机遇,以“物的移动”转向“人的链接”正在成为共识。与此同时,作为“新基建”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重要一部分,智能供应链将不断下沉,在智慧农业、产业带动、扶贫脱贫以及物流普惠上发挥基础性作用。
“新基建”下沉成为必然
京东物流供应链技术体系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指出,“新基建”将为新制造、新服务、新消费打开广阔的空间,伴随着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消费者“用户体验”在“智能服务”的推动下继续升级,不论是在疫情时间,还是消除了疫情冲击的“常规阶段”,都必须有智能供应链和智能物流作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