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武汉120全国率先启用“智能急救车” 武汉热线

2016-05-13 15:17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萨菲罗斯之无限传说 福田汽车电子邮件系统 比优特公司答疑 无主之地天龙座代码 kaixw 石大分房吧 蝮蛇刀 红灯中心中文版下载 西女鲍鱼 中国大案侦破实录之追捕东北二王

武汉120全国率先启用“智能急救车”

来源:荆楚网 | 发布时间:2015-12-11 08:45

字号:

推荐阅读

  • 武汉首次推出"空气质量奖惩金" 8区拿奖7区被罚
  • 机场线首台列车下月试跑 7个站全程20分钟跑完
  • 政策利好刺激武汉房市 中介清晨排队帮办房产证
  • 湖北女首富首秀年度股东会 称直播领域非常烧钱
  • 不装电子标签就不用交ETC?错!朋友圈谣言不可信
  • 武汉:女子高楼抛物1小时 能拿得动的都扔了(图)
  • 男童8楼坠下奇迹生还 送到医院告诉护士"我3岁"
  • 唐山"猫爸"带4岁女儿看世界 已骑行1.3万公里
  • 急救人员将病人抬上急救车。

    后方医生可看到急救车里情况,调阅患者各项检查数据,并和急救医生远程会诊。

    文/武汉晚报记者武叶 通讯员张丽 罗双萍 图/记者胡伟鸣

    病人还在急救车上,相关检查数据已通过“急救云”传输到医院。昨天,5台“智能急救车”落户武汉,车上不仅安装着GIS地理信息系统,还配备着各种“尖板眼”仪器设备,堪称一个“移动ICU”。

    患者未下急救车

    检查数据已共享

    昨天上午10点半,一名50岁上下的男子经过汉口新华路体育场,忽感胸闷心慌,遂拨打120电话求救。

    9分钟后,一辆崭新的“智能急救车”赶到事发地点,只见该男子正手捂胸口在路边休息。急救医生谢萍对患者进行初步检查,考虑为心梗发作,准备将他送往亚心医院。驾驶员通过GIS信息导航系统,根据实时交通路况,优化选择江汉北路驶向目的地。

    因患者病情较重,途中谢萍通过车载通讯设备和医院取得联系,并将患者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体征信息,同步传送给亚心医院心内科专家王学军。

    “请将患者平放,马上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我们马上安排人员准备抢救。”在调阅患者信息后,王学军给出处理建议。

    武汉晚报记者跟车体验注意到,“智能急救车”上除配备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医疗设备以外,还有控制车厢内灯光、温湿度的各种按钮,有3D科幻大片的即视感。通过视频监控系统,从医院终端可清晰地看到救护车上的情况。

    10点49分,急救车驶入亚心医院,此时医护人员已做好相关准备,患者一入院便被送入心脏介入中心进行导管治疗。

    以上是市急救中心“智能救护车”投入使用后,组织的首场模拟演练。利用互联网技术,今后急救将更快更专业,或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车载多种智能急救设备

    能够优化路线避开拥堵

    据研发方珠海新康杰特种车辆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与GPS导航系统相比,“智能急救车”上使用的GIS系统除实时显示路况信息,还可自动优化路线,避开拥堵路段。此外,车辆配备了多参数急救设施、车载视频监控以及4G网络等信息化设备。通过行驶数据平台,可以让120生命保障更加“给力”。

    一是使管理更高效。通过监控系统可对车辆的电瓶电压、氧气余量、剩余油量、车辆保养情况和故障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和提醒。对急救出车情况,包括行驶时长、任务里程、行驶油耗等可自动记录。

    二是使服务更精细。碰上交通拥堵,两点之间未必“直线最短”,驾驶员可根据GIS信息导航系统提示,优化行驶路线,帮助车辆快速抵达。此外,还可对医疗舱内的温、湿度进行实时监测,给患者提供最舒适的急救环境。

    三是使急救更智能。急救人员在车内进行院前抢救的同时,可将患者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体征信息及实时视频传送给专科医院急救站,还可与院方专家远程会诊,真正建立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无缝对接,为抢救患者生命争取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四是使转运更规范。GIS系统可对救护车的行车轨迹进行回放,确保120转运符合“就近、就急、合理施救”的原则。

    首批车辆派驻直属站点

    主要转运心脑血管病人

    武汉市急救中心主任江旺祥介绍,院前急救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院前急救的任务就是把病人送到医院,当时的救护车可视为“转运型救护车”;“非典”后对院前急救提出新要求,急救人员需在车上对病人进行救治,确保把病人安全地送到医院,此时救护车上配备了各种车载检查设备,可视为“监护型救护车”;如今,急救车与互联网结合后,急救车辆不再仅仅是病人的简单转运工具、救治平台,更是有利于病人救治和急救出车管理的数据载体。

    首批投用的“智能救护车”共5辆,其中4辆整车每辆配备下来总价近40万,1辆“试验车”是在原有救护车基础上加装智能系统,费用约3—5万元。由于系统兼容的问题,只有2012年以后出产的救护车,才能够进行改装。不过,市急救中心将严格执行物价局定价,患者使用“智能救护车”,并不会加收额外费用。

    江旺祥介绍,5辆“智能救护车”优先分配到直属急救站点,主要用于心梗、脑梗和传染病人的转运。接下来,市急救中心还将引进或改装更多的车辆,用于新生儿和危重产妇转运。

    探索“互联网+”急救模式

    通过手机APP锁定呼救者

    拨打120后还没来得及说话,患者就陷入昏迷,在院前急救服务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武汉市急救中心探索“互联网+”急救模式,9月中旬推出“互联急救”APP,市民只需在手机上安装一个急救软件,便可享受更加便捷的院前急救服务。

    据统计,120指挥中心平均每天接听市民来电1800个左右,其中300个左右为无效电话,除了骚扰电话,因表达不畅而失联的情况偶有发生。

    市急救中心主任江旺祥介绍,传统的120呼救方式是由调度员接听电话,询问患者位置、病情,再调派救护车前往救治。这一过程要争分夺秒,而对于急救中心的调度员来说,在短时间内获取患者完整而准确的信息存在一定难度。语言障碍、醉酒、外地来汉者往往无法说清楚所在位置,给派车带来困难。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武汉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也使这一问题更加凸显。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