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2018中国国际智能交通展览会ITS114编辑手记
“一带一路”的发展,交通基建是最先行的,现在我国在“一带一路”国家和非洲、拉美国家承建了为数不少公路、铁路、港口等大型基建项目,这些项目本身就是很好的中国质量代名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之后,对于道路交通技术与装备自然也会有所需求,包括个人车载信息化设备等。ITS114认为,在这些国家,基于物流车队的管理需求会要先于基于小汽车的城市交通管理需求,所以车辆调度、监控、安全控制等设备和技术,会率先形成市场,当然,这个市场早已经有国内企业在开拓了。
此次展示的技术和装备,单从道路交通来看,涵盖了人、车、路三方全链条,道路建设方面有重型机械、浇筑设备,路面交通设施有护栏、道钉、标牌标识、伸缩柱,道路智能化设备有信号、视频监控、交通诱导;车有客车、公交车,有公交车载设备,调度系统,客流统计和主动安全设备等;与人出行活动相关的,有电子站牌,有公交客流统计,有人脸识别,动态导航和行人过街警示等等。
上文有说,此次交通技术与装备展,就展示产品而言,主要是两大块,一是道路运输车辆及零部件,二是智能交通及交通安全设施。但是,在道路运输车辆及零部件展区,有相关公交智能化的企业展示,比如郑州天迈、厦门蓝斯、巴视通、森鹏等,在智能交通展区,还有厦门卫星定位、上海正先、江西华兴、中航讯等智能公交企业,包括一些做车载定位和视频监控的企业,清研微视,米乐视等也在智能交通展区,还有一家做车载称重传感设备的中航电测。仅从集群展示的观点出发,这些与车辆智能化相关产品和技术展示,如能集聚在一起展示更好。
交叉
停车智能化。主要是产品型,包括地磁、车位锁、高位视频、视频桩,高位视频、视频桩在全球来说,都是新技术,因此有望走出国门;
在北京召开的展会,大多占地利人和之便,部委领导在京出席活动要比出京出席活动要方便的多。因此我们看到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亲临并致辞,随后与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李建波、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中科院原副院长杨柏龄以及交通运输部相关司局、研究院等领导一同参观了第十四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02
交通强国战略形象展示
04
所以我们看到最近两年,雷达、地磁、视频都在吞噬原来线圈的市场,尤其是视频,可以满足涉车治安、交通管理,更受业主欢迎,虽然流量采集只是次要功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多采集技术融合,也就是我们一直在提的智慧路口概念,此次展会上,宝康电子展示了其“智慧路口”系统,着力点是信号控制,主打精准流量采集。
就小编来看,本次展会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产品并没有多少,如高位视频、远光灯抓拍、鸣笛抓拍、行人过街警示、高速公路雾区行车诱导系统等等,虽然普及时间还很短,也经常有同行咨询,但的确已不算是新产品了。
前面说了同类型企业的集聚展出,我们来看看,还可以形成集聚展区的产品有哪些。首先是交通信号设备,尤其是信号灯、行人过街警示等,全国有超过200家信号设备企业,行内的自发整合还有空间。
关于论坛,本次展览期间的配套论坛不少,但与智能交通相关议题也有不少,但多混杂一起,不太友好,且会议室空调开的较低,坚持了半天,于是我感冒了,且今天还在吃药。
05
06
感受
一是城市停车智能化还处于混战阶段。包括精英智通、爱泊车、经纬视通等十多家企业参展,爱泊车的动作最大,展位也最大。高位视频检测渐成主流,一是检测方式上满足管理的需求,也可以让停车的车主产生敬畏之意,二是视频设备要比地磁设备成本要高上不少,集成商也愿意推,项目投资要大不少。但目前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企业还是不多,目前海康大华都有介入,目前还处于经验积累和数据训练阶段,但假以时日,这个市场怕也是成为巨头们的爪下之肉。地磁和车位锁企业也不少,前面也提过地磁企业们正在努力创新,想维持目前的市场占有率。
腾讯和华为此次都有参与展示,但两家展位离的很远,如能同馆打擂,或许是个有意思的现场。共享单车企业只有哈罗单车参展。
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集成市场格局稳定,但并没有形成垄断局面,各地方大大小小两三千家的工程商、集成商,以及一些新进入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加上从“一带一路”国家中来的国外采购商,理论上可以支撑更大的智能交通产品和交通安全设施展区。
二是路口交通流采集需求越来越精准。为什么交通流采集需求要精准?因为不管是火得一塌糊涂的交通大脑,还是公安部交管局要求的两化,都需要对路口的流量进行精准采集,才可以实现配时优化、车道优化等等。重要的堵点甚至需要分车道数据、排队长度等等数据。以往只能采集粗略交通数据,现在不仅在微观上要精准到各车道,宏观上也要实现对路口全景的交通状态进行识别,以及各路口的车队排队长度进行预警。宏观上的路口交通状态识别,不管是交通大脑,还是城市智慧心脏,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状态识别之后,才能反馈给警务指挥调度系统,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形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