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规划是龙头 管理是关键 看智能建筑发展
请问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在什么样的行业背景下建设的?作为智能建筑投资经典案例,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在投资方面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黄老师:当时的智能化建设都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所谓的甲级、乙级没有一定的标准,我们所了解的地方都不是以需求为第一准绳。当时在建设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时,我们参观了许多展览馆:香港会展中心、云南昆明园林世博会和北京及上海的展览馆,对这些地区的展览馆进行考察后,进行统筹分析研究,对投资进行规划与安排。最后得出的费用大概3000万左右,招投标后缩减到2800多万,再后来对配置进行了优化,招投标部分压缩到2200多万,把省下来的费用做了大型显示等其他项目投资以及项目的总体提升。因此如果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当时大家的一致想法就是要把费用花在适当的地方。我们的设计规划理念是:通过考察分析,吸收别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总的说来三个方面的困难比较大:一是工期、二是工程质量、三是后期完善。我们将压力一点一滴的慢慢排除掉,最后将所有问题一一解决,顺利完成任务。
先后主持了“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湖南国际会展中心”、“江苏国际图书中心”等十几个工程的弱电工作。主要进行项目规划设计、招标、方案审核、工程实施管理、工程验收等工作。曾获省市重点工程个人奖。参加过近百项全国各地的弱电智能化工程的招评标和项目评审工作;先后在《智能建筑》、《智能建筑信息》、《IB论坛》等杂志上发表了智能建筑专业相关文章数十篇。
这些年来,您先后主持了“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湖南国际会展中心”、“江苏国际图书中心”等几十个工程的弱电工作。在这些项目中除了“南京国际展览中心”,还有哪些让您记忆深刻?
请问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最终如何解决的?
黄老师:“湖南国际会展中心”也是非常大的项目,让我记忆犹新。湖南国际会展中心由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投资兴建,是华中地区最大规模集现代建筑艺术、服务设施于一体的高科技智能化、现代化专业展览场馆。国际会议区拥有25套不同规格的会议厅,其同声翻译、多媒体演播系统设施堪称一流。能容纳两万余人的多功能厅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室内文化广场,适合举办展览、会议、庆典、文艺演出及体育竞赛等各种大型活动。这也是湖南国际会展中心最具特色的地方。再者,湖南国际会展中心,为了保证演出的声学效果,做了特别的建声处理,例如展厅屋顶所用材料也是相当特别,即便是外面下大雨,丝毫也不会影响室内的声音。
[1] [2] 下一页
1972年~1979年曾从事彩电中心设备的新品试制与设计工作,曾先后获江苏省科技大会奖和省科技成果奖。曾主持“八五”攻关项目“光纤CATV网的研究”,并进行了光纤图像通信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十余项。曾先后获国家、江苏省科技进步奖。
——专访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专家、南京邮电大学高工黄筱淑
黄筱淑,高级工程师,1967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讯系电视专业。毕业后分配至南京邮电学院,从事光纤图像通信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通信勘察设计等工作。
专业特长:视频技术、光纤通信、智能建筑、公共安防。
黄老师:起初,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和资金的不够。通过规划设计调整,加上领导对这个项目的大力支持,资金问题基本解决。而时间却一直都不够。由于第六届华商大会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在举办华商大会之前需要运营一段时间,保证华商大会的顺利召开。如何在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这是最大的挑战,也是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最后在整个弱电安装过程中,我们仅仅只花了不到三个月时间来完成,也为该项目后期的完善赢得了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