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智慧家庭医生专题报告:调研工作站落地进展,解决家医服务五大痛点,效率提升5~10倍
2019年5月14日-15日,第三届基层医疗创新实践峰会在广州万富希尔顿酒店召开。在本次峰会上,动脉网·蛋壳研究院将联合国安广传、中国信息协会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分会共同发布《数字化驱动下的智慧家庭医生服务报告》。
在报告中,我们详细论述了智慧家庭医生的特点、发展现状、智慧家庭医生工作站的建设和管理运营等内容,并结合湖北十堰、湖北仙桃、广西河池、安徽宣城等地的实践案例,与传统家庭医生相比,对比分析了智慧家庭医生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提升。以期全面、客观、真实地展现智慧家庭医生解决方案的优越性,为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等参与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下为报告主体内容。
前言
提高医疗质量、增加获取服务途径和降低医疗成本,构成了医疗健康领域的不可能三角。家庭医生制度作为分级诊疗制度创新的重要构成部分,试图在不降低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居民获取医疗服务的途径和降低医疗成本,为居民的健康谋福祉。
2011年,家庭医生服务率先在上海拉开帷幕,组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公卫医师、社区护士等共同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居民开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规模庞大,而全科医生短缺、服务智能化程度低,导致家庭医生工作负担沉重,“签而不约”问题凸显,居民的获得感不足。
为了解决家庭医生服务面临的痛点,各地政府和医疗机构在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智慧家庭医生服务解决方案,减轻了家庭医生工作负担,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改善了居民的就医体验。
重要发现:
2020年家庭医生服务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1700亿元
智慧家庭医生解决家医服务工作量大、履约质量差、医生积极性不高、监管考核难以及数据相互孤立5大痛点
多平台数据互联互通是智慧家庭医生工作站建设和运营的重点
智慧家庭医生赋能健康管理,让健康管理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
智慧家庭医生由基础服务向个性化服务拓展,带动产业格局变化
家庭医生是指通过协议的方式,与签约家庭建立起一种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以便对签约家庭的健康进行全过程、长周期的服务。
家庭医生服务主要以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三类服务为主体,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指导、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
家庭医生通常是以团队形式开展服务,除了必备的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外,还可选配公共卫生医师、专科医师、药师、健康管理师、康复治疗师等人员,搭建完善的服务团队体系。
家庭医生要更好的落实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引导居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建立科学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起好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洞悉:家庭医生发展进入新阶段
家庭医生发展历程
我国的家庭医生服务率先在上海拉开帷幕。2011年,上海在全市逐步推进家庭医生制度试点,组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公卫医师、社区护士、志愿者等共同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居民开展长期稳定的签约服务关系。
2012年3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国建立10个家庭医生服务试点,打造家庭医生服务标准范本。
2016年6月1日,国家医改办下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在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家庭医生服务进入全面推广期。
直到2018年10月8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对签约服务提供主体、签约服务对象及协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服务费等9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规范和要求,标志着我国家庭医生服务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
图1 家庭医生发展历程
图片来源:蛋壳研究院制图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8年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稳步向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制度和内容逐渐完善,更好地助力国家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地,切实改善居民基层就医服务体验。
家庭医生服务市场需求
1、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比超过50%
家庭医生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等。而基层医疗服务在我国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基层医疗服务的诊疗人次数占比超过50%。
特别是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比重的提高和慢性病患者群体的增加,对家庭医生服务提出了强劲的市场需求,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落地。
但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比看,2011~2017年间下降了6.6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居民担心治疗效果不好,宁愿排队去三甲医院就诊。因此,基层需要大批经过严格培训的家庭医生队伍,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满足基层医疗巨大的市场需求。
2、家庭医生市场需求规模达到1700亿元
2020年,我国将力争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全覆盖,而依据《“十三五”全国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数预计14.2亿人左右,按照120元/人/年的补贴标准,2020年整个家庭医生基础服务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在1700亿元。
而从家庭医生服务供给市场看,一个区(县)智慧家庭医生工作站的建设成本在200~800万元,我国目前县级区划数量为2851个,整个配套设备的市场规模在60~230亿元。
信息化建设是智慧家庭医生工作站的重要内容,包括云平台的架构设计、网关的安装、多终端设备的打通以及服务器的本地化部署。整个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主要围绕数据采集、数据上传、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输出展开。
家庭医生能够实现在线签约、档案查询、远程问诊、健康管理、在线随访等;签约居民能够实现电子签约、在线咨询、健康科普学习、在线评价等;地方主管部门也可以实时监督、动态抽查、在线考核等。
目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卫生院的数量总和为71746家,这两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象。
因此,我国家庭医生的潜在市场需求庞大,大量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为了更好地推进家庭医生服务,都需要进行智慧家庭医生工作站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家庭医生和信息化企业去满足居民需求。
家庭医生服务的主要模式
动脉网·蛋壳研究院根据实地调研走访,搜集整理了上海、厦门、成都、十堰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情况,并从服务主体、组织结构、服务模式、支付方式、关键考核指标、人员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对比分析。
表1 我国家庭医生服务主要模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蛋壳研究院整理
上海作为国内最先试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城市,其主要优先满足60岁以上老年人和慢性病群体的需求,通过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区级医院和1家市级医院的“1+1+1”组织结构,为签约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而且,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灵活,可以采取家庭医生工作室、医护组合模式、社区自愿者与家庭医生相结合等。
为了更好地保证家庭医生服务的效果,主管机构严格从签约率、任务完成率、基本服务需求反应性、签约居民满意度、服务结果等方面进行考核。
在人员配置方面,每万名居民配备4~5名家庭医生,保证签约居民能够切实地享受到家庭医生所提供的服务。并且上海市非常注重家庭医生人才的培养,到2030年,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家庭医生占比将达到80%以上。
厦门则以大医院专科医师负责诊断、家庭医生负责跟踪治疗、健康管理师进行健康教育的“三师共管”结构,通过家庭医生工作站和慢性病防治中心等形式提供签约服务。
在签约服务费用方面,居民以现金或医保账户支付20元,医保基金承担70元,财政分担30元。厦门市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传、帮、带”的方式,由三级医院医师全面带动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的提升。
成都以“家庭医生+护士+公卫人员+专科医师”的协同管理组织结构,根据签约居民的不同情况,选择基本型、标准型或提高型服务模式实施签约服务。
在服务支付方面分为政府全额支付、居民固定支付和居民协议支付三种类型,政府全额支付主要针对公卫项目,居民固定支付主要针对全市统一推荐服务项目,居民协议支付主要针对居民个性化服务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