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银行业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思考

2019-05-09 12:03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scenario soulmate 韩语中文谐音 way back home中文谐音 你能听到我的心吗 今日股票行情 短发歌词 honestly 银鸽投资

  周月秋

  编者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针对如何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好金融体系短板,更好地满足快速变化的居民、企业和政府金融服务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我刊特约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讨论。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列为金融改革发展三大任务之首,可见这一改革的重要性。供给侧和结构性两大关键词,更加突出在结构性的改革过程中,供给要顺应需求的变动趋势。商业银行作为我国融资体系的主体,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主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金融需求变化,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供给和融资需求的动态平衡。

  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看待金融供需关系

  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中永恒的矛盾,同时又是实现市场均衡的共同推动力。金融供给与需求是否匹配和适应,必然涉及金融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金融供给总量如何——资金总量是否满足社会的总体资金需求;金融供给结构如何——资金是否满足不同社会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的不同需要。笔者认为,目前的金融供给总量是充足的,但结构上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仍未能有效满足。

  我们说金融供给总量是充足的。判断依据是,过去十余年,我国金融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5.62%快速提高到2018年的7.68%,2015年甚至一度达到8.4%的历史峰值,显著高于欧美发达经济体。

  但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总量充足的背后,金融体系中仍然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与支持小微、民营、新技术、新业态等现实需要并未达到最佳匹配。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2018年,新增本外币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达到79.19%),来自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另一方面,在经济转型调整过程中,银行间接融资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体系结构、创新能力、服务效率,距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从银行体系结构来看,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主导地位,中小规模的区域性金融机构比重偏低。2019年1月末,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产总额占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为57.1%。同期,包括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内的区域性银行占比仅为26.6%。从银行业务结构来看,传统行业仍是商业银行信贷资源投入最多的领域。2018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中,公共设施、交通运输、能源和房地产行业仍为主要投放领域。其中房地产行业相关贷款占新增贷款比重达40%以上;民营企业贷款占比仅为25%左右。从银行产品服务来看,同质化问题突出,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格局远未形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当前金融供给体系结构上的失衡,既有金融层面的原因,也有非金融层面的原因,必须在科学、理性的分析中,透过现象看本质。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长期依赖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用增进机制不完善、信用风险缺乏有效的分担与缓释等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客观上使得社会资源要素配置失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难度上升、金融体系转型未能同步于经济新动能发展等问题一直存在。因此,未来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不能撇开需求谈供给,而是要跳出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简单“零和”关系的认识,突出紧紧围绕金融供给与融资需求相匹配这条主线,侧重从改善金融体系组织结构、产品服务、风险控制等方面入手,促进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金融供给侧改革应当建立在社会融资需求新特点、新趋势上

  根据企业、政府、居民三部门基本分析框架,大体可以看出社会融资的一些新的特点与趋势。

  产业转型中企业融资需求新特征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为主向现代制造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变迁转移,经济的“轻”资产特征日益明显,加上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推动,一大批轻资产类中小微企业快速萌芽发展。这些企业的组织方式呈现小型化、专业化、扁平化特征,有的甚至是只有运营总部而没有生产车间的网络企业或虚拟企业。在这一背景下,值得关注的不仅仅是融资存在较大缺口,尽管存在缺口是事实:根据世界银行、中小企业金融论坛、国际金融公司2018年初联合发布的研究结果,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所对应的融资需求规模总金额估计达到4.4万亿美元,约41%的中小微企业或完全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融资,或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的外部融资不能完全满足融资需求。更值得注意的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在产品与服务、风险管理手段等方面对民营经济、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新需求还不能适应。

  一是贷款抵押范围不够宽,信用类贷款比重不够大。目前,信用类贷款在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占比仅19.8%左右。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仍是银行支持企业的主要手段。如机器设备、土地、房产不动产抵押贷款等,而与轻资产关联度很高的订单、应收账款、专利权、知识产权等则较难进入抵押范畴。相对于不动产抵押物充足的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尤其是以科技和文创为代表的企业,缺乏的恰恰是“重”资产的支撑,缺少被普遍认可的抵质押品和完整的信用记录,往往不得不寻求外部增信获得融资,这既不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而且也容易导致银行追逐大企业的垒大户现象。

  二是贷款期限匹配度不相容。由于贷款风险相对较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19年两会记者会上表示,2018年单户授信10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在6.2%左右,远高于商业银行1.83%的不良率),多数高科技企业目前只能获得银行的短期流动贷款,支持企业持续成长的长期资金需求较难满足。

  三是贷款审批周期与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小、频、急特点错位。小微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不强、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足、信用意识薄弱等问题,面临的信贷程序相对而言更复杂,资金到位慢,放款周期长,燃眉之急难以得到解决。

  政府部门庞大支出的融资新特点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逐渐从道路、桥梁建设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城市绿化、垃圾处理、灾害防治等社会公共基础服务建设拓展和延伸。同时,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的出台和落地,如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基建投资需求。庞大的基建投资支出,对地方政府融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