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數字化、智能化趨勢明顯物流業跑入新賽道
菜鳥無人機在杭州龍井村運送龍井茶。
丁 坤攝(人民視覺)
不久前,阿裡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在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宣布,菜鳥網絡要在中國實現任何地區、任何地方24小時送貨必達,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任何一個地區72小時運貨必達,還將投入上千億元打造智能物流骨干網。
緊接而來的“618”促銷節,菜鳥網絡宣布“分鐘級配送”成常態,門店發貨業務高峰單量較日常劇增60%﹔京東物流表示當日達、次日達已成基礎服務,“618”期間其佔比始終保持在90%以上。物流正成為電商企業比拼的新戰場。
為何各大電商企業紛紛加碼物流行業?物流業將迎來怎樣的改變?智慧物流真的到來了嗎?
物流應用新科技
物聯網、無人技術齊亮相
今年“618”,各大電商物流紛紛推出物流新科技。
菜鳥在無錫的“未來園區”,首次應用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這是該前沿技術全球范圍內第一次大規模在物流領域應用。通過給各物理設備裝上感應器,讓每個攝像頭在雲端之外進行邊緣計算,園區能實現調度自如﹔倉庫內部,單倉投入了超過500個自動導引運輸車,刷新了此前200個的全國紀錄﹔商品離庫后,在配送和最后100米簽收環節,無人車矩陣、無人機編隊也小試牛刀。
在京東,無人快遞車、無人機、無人倉等集體展示。繼去年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啟全球首個配送機器人常態化運營后,今年京東在北京市海澱區開啟了配送機器人全球首個配送全場景運營。無人機方面,其在“618”期間起飛架次較5月份增長43%,訂單配送量增長46%。同時,“618”期間,京東不同層級無人倉項目已達到27個,日訂單處理能力同比增長14.15倍。
蘇寧“618”當日宣布無人配送車“臥龍一號”正式進入常態化運營。據介紹,“臥龍一號”將主要承擔蘇寧小店周邊社區3公裡范圍內、線上訂單1小時生活圈的及時配送服務。作為一輛會乘坐電梯的無人配送車,“臥龍一號”可24小時配送,全天候服務。
在各電商企業頻頻秀出物流新技術的同時,傳統物流企業也沒閑著。順豐正著手打造智慧物流地圖,專為物流服務,實現高精定位。聚焦大件物流的日日順,宣布7、8月份位於青島物流中心基地無人倉將投入使用,這將是大件物流領域的第一個無人倉。
得益於各項物流新科技,今年“618”的物流體驗也更好。
菜鳥表示,“618”期間運輸了超過800萬噸的商品。截至6月18日,“門店發貨”訂單覆蓋了30個省100個城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喜歡“網上下單、樓下發貨”。
京東則表示“618”期間,九成自營訂單實現當日達或次日達。世界杯期間,京東物流更在部分城市開通了24小時“閃電送”,讓球迷們享受一小時內送達服務。
“可以看出,大家都在追求越來越快的物流時效。”德勤全球合伙人張天兵表示。
新零售帶來新物流
同城配送、即時物流再次興起
到底什麼是新物流?僅僅是越來越快嗎?
“如果說過去5—10年,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成就了‘四通一達’、順豐等快遞企業,那麼今天,物流業的改變則來源於新零售帶來的供應鏈變革。”張天兵說,“新物流就是要順應新零售以最便利、最近的場景服務消費者的發展趨勢。從最終層面看,新物流確實反映為速度越來越快。”
天貓總裁靖捷解釋道,新零售就是要讓消費者買得到、買得對、買得爽。“買得爽不僅包括買的過程舒服,還包括收貨時間確定、退貨無憂等。”而要做到讓消費者想什麼時候收貨就什麼時候收貨,就需要前所未有的大數據驅動的物流供應鏈來支撐。
從電商物流來看,對於物流時效的追求從天級到小時級再到分鐘級,電商物流也從“倉+快遞”(快遞=集散中心+區域分撥中心+干線+集散中心+末端),發展成“倉+落地配”,再到“前置倉+末端”。
在“倉+落地配”的情形下,物流企業通過提前將商品布局在離消費者較近的倉庫,使當日達、次日達成為可能。“菜鳥目前全國倉配網絡有7個大區,運營面積超過760萬平方米,年增長率為130%,覆蓋2700個區縣,當次日達覆蓋1500個區縣。”菜鳥副總裁王文彬說。
隨著新零售的到來,源於對分鐘級配送的追求,前置倉模式興起。以盒馬鮮生為例,其既是門店又是前置倉,覆蓋半徑為3公裡,利用門店發貨,做到分鐘級配送。同類產品,京東有7fresh,蘇寧有蘇寧小店。
對消費者而言,新零售下物流鏈條變短了。然而在更短的鏈條背后,是更完備的倉儲體系、更精細的物流分工。通過大數據預測,商品從工廠入駐至全國各區域倉,靠的是干線物流。而從區域倉到前置倉,靠的是同城配送﹔從前置倉到消費者手中,靠的是即時物流。
在全新的物流分工體系下,重新激活了兩個物流細分市場——同城配送、即時物流。“新零售的前端正越來越貼近消費者,以前以3—5公裡為單元,現在變為500米至1公裡,甚至更近。而與此同時,由於城市規劃等原因,傳統意義上的倉庫正搬離城市中心,離消費者越來越遠。這就催生了一個巨大的物流市場——同城配送。”雲鳥總裁韓毅說。類似的,即時物流原本隻存在於外賣行業,而隨著前置倉發貨比的提高,分鐘級配送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末端配送體現為即時物流的形式。“這也是許多快遞企業紛紛入局即時物流的原因。”張天兵說。
物流效率大提升
數字化、智能化成剛需
物流分工越來越細的同時,業界對於物流效率要求也越來越高,全新的物流模式對物流的組織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戰。
以最火熱的同城配送市場為例,一個城市,每天一個上游倉庫對應的零售前端有上千個,派送順序、車輛型號、滿載率、停靠點都需要統籌安排。“以前,城配市場需求小,人工排線即可。而現在,如此大規模的配送量,人工排線幾乎不可能。”韓毅說。這種情況隻能借助於人工智能,韓毅介紹,以雲鳥目前智能排線系統的能力,如果每天出單量在200票以上,系統通過少出車、避免擁堵等方式能節約10%—15%的成本。
在干線運輸上,車輛如何調度,每條線路安排什麼樣的司機,傳統物流靠經驗、靠人工打電話布置。而新物流要提高效率,要靠人工智能,算法可在一瞬間找到最適合的車輛,達到車輛資源和資產的最大化。“數據和智能可以說是本輪新物流的關鍵要素,大家都希望借助新的智能能力來優化物流的運作。”張天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