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人工智能热潮:莫跟风 防虚火
不做“快餐式”研究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韩力群认为,标准是一个指挥棒,有引导作用,可促进人工智能产品不断提升智能水平。其实,整个人工智能行业都需要一个“指挥棒”,引导大家把人工智能这股热潮推向更高更持久,而不是来得快,去得也快。(记者 陈海波)
为什么要跟风?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陆汝钤直言,我们的研究者缺乏自信。
延伸阅读
投资还是投机 如今,人工智能成了香饽饽。面对高校扎堆开设的人工智能专业,以及铺天盖地的各种人工智能产品,韩力群认为其中不少是盲目跟风,“这是很危险的势头”。
返回产经网首页 >>
在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乔俊飞看来,现在很多人工智能产品只停留在会“看”和会“听”的水平。如果一个人只会看和听,能否说明有智能?显然还不够。“但我们把‘看’和‘听’代替了全部的智能。”他说,很多所谓的人工智能产品实际上只是在做语音识别、图像处理,门槛很低。
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撑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门为人工智能设立申请代码,集中受理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项目。据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副主任张兆田透露,目前已收到2800多项申请,不过任重而道远。“比如一些算法可能在某些领域很成功,但换到另一个领域就不那么有效了。”他说,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需要一些通用算法等基础理论的突破,我们目前的研究还不够。
要避免退潮,还要对人工智能产品本身进行规范。韩力群指出,号称人工智能的产品越来越多,但如何判定它是不是忽悠?没有标准。“有没有智能,智能是什么水平,是智能还是弱智?需要建立一个适合评价人工智能的智商水平的指标体系。”她说。
不仅要加强基础研究,而且要规范行业发展。人工智能火爆的背后,是发展的无序。
内功不行,人工智能再火也只是虚火。练好内功,需要踏踏实实,而不是做“快餐式”的研究。韩力群提醒,如果跟风者、投机者太多,靠谁在基础研究上去取得突破?
“我们国家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做得不错,但基础研究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王海峰指出。这位吴文俊人工智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遗憾地说,我们目前用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技术等,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专家们看来,要实现这个目标,我国人工智能需要做好基础研究,少一分跟风,多一分踏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一千多年前的古诗,可以贴切地用来形容当下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太火,火得太快,让人始料未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产品与产业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力群就有如此感觉,她想起十几年前与同行们为开设人工智能专业而奔走呼吁的情景:“那时候很多人对人工智能避之不及,还有人认为它是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