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黄奇帆谈智慧城市建设:让农名工落户城市 土地房屋供给平衡
“一般来说,城镇职工20岁左右参加工作,60岁退休,一生工作近40年。农民工因为户籍问题,往往到了45岁就会不被企业招聘而返回农村,这就损失了人生1/3左右的工作时间,加之农民工每年候鸟式迁徙,春节前后回家探亲用掉2个来月,两者加起来,1/3+1/6=1/2,农民工一半的工作时间就耗费了。”
“‘智慧’是城市文明的灵魂、是精气神。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善用现代技术、现代理念、现代思维,夯实城市数字基底、中枢神经和智慧大脑,让城市学会思考,如果沿用工业时代的思维方式,只能是照猫画虎、低水平重复。”
黄奇帆指出,以智慧城市促进城市“精明增长”,很重要的一环就是配置好土地房屋资源。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做到心中有“数”。他列出一组数字进一步说明:
他说,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在城市群层面思考谋划,合理确定自身功能定位,是建设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是金融贸易中心城市还是工业物流基地城市?
再如,住房面积,人均大体在40平方米左右,10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4亿平方米住房是合理的。
深圳新闻网8月21日讯(记者 张玲 钟鸿冰)智慧城市如何推进,人口、土地和产业布局问题必须全面考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2018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论坛上做了主题发言,分享了他关于智慧城市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他说,欧美国家一般城镇化率超过70%才会出现“刘易斯拐点”,我国城镇化率刚到60%左右就遭遇了用工难,农民工的人口红利50%的浪费是重要原因。(记者备注: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2018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论坛观众席
“我理解,智慧城市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智慧’,二是‘城市’。其中,城市是承载智慧的基础、是母体。离开‘城市’谈‘智慧’,寄望于通过智慧化让一个乱糟糟的城市脱胎换骨,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又如,商业设施面积,一般每2—3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配置1平方米的商铺,每2万元GDP可配置1平方米写字楼。
延伸阅读
离开城市谈智慧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黄奇帆的建议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关注那些“高大上”的东西,还必须“接地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落户城市、扎根城市,为城市提供人力资源供给,让农民工共享城市机遇。
在黄奇帆看来,基础设施是城市的脊梁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出发点是想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但是,在总体不平衡的基础设施上增加再多的智慧元素,也解决不了问题,前提还是要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平衡。
黄奇帆在会上指出,人口红利逐渐淡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2.8亿多农民工没有真正市民化。他说,目前,城镇化率刚刚达到60%,国民经济的人口红利却已逐渐淡出,很多城市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2.8亿多农民工没有真正市民化。
土地和基础设施供给平衡才能促进城市“精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