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BAT纷纷进军物联网 三位巨头各显神通
比如在这次云栖大会上与阿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步科,是专业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在阿里云的底层架构和技术支持下,步科可以将数字工厂解决方案扩展到云端,实现“云”、“边”、“端”的整合计算,帮助用户打造最容易落地的智慧工厂。
场景2:由于B2B业务场景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大部分的SaaS应用要经过一定的配置才能被使用,这时服务商就成为与SaaS应用对应的标配选项,用户往往倾向于将SaaS应用托管给服务商配置和提供技术支持。
更进一步,由于贴片机的远程运维和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制造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应用场景,这家“传统”企业现在有能力通过“制造+服务”的模式,将解决方案构筑于物联网平台之上,并迅速复制到其它工厂,在垂直行业打造协作式IoT生态系统。
这种“传统”企业的“逆袭”正在从二线企业迸发,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物联网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找到其中的确定性最为关键,这种确定性并非来自于为了获得数据的跑马圈地,也并非来自于跟风推出各种IoT平台,而是来自于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
因此物联网平台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断层势必需要大量的服务商来弥补,而最有能力充当服务商角色的恰恰是最为了解业务场景的“传统”企业。
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物联网的碎片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设备和场景的个性化、定制化导致不同行业之间,甚至同一行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在单点上进行深入布局,做专做透往往不是巨头的思路,而B2B领域的“传统”企业恰恰具备聚焦单点持续发力的独特优势。
除了SaaS应用的配置之外,针对存量市场,为了将数据进行有效采集,各种网关的部署也是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应用场景的差异性,产业中使用的网关还没有演进到标准产品即装即用的状态,存在必要的协议适配、点表填写和配置调试工作。当现场不具备通讯条件时,还要通过加装数据采集模块实现数据上传。
这些“传统”企业的类型包括技术产品厂商、系统集成商、生产制造企业…遍布于产业链上下游,虽然面对着不同的个性化应用场景,但却具备着明显的共同特征。这些企业身处新一轮的产业快速迭代周期中,普遍生存压力大、资金捉襟见肘、出口受到压制,不过没人能比他们更加了解所处行业的现实情况,懂得在阶跃和进化之间权衡,知道如何满足相似场景中的共性需求。
B2C领域的电商逻辑是把中间商打掉,将原来属于中间商的利润分享给用户。但在B2B领域,电商的主要客户其实是中间商,或者说服务商,再通过中间商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这一事实早已被多家工业电商充分验证。
目前阿里云Link物联网市场上线6个月,已有超过1,200家服务商进驻,呈现了2.2万个方案,并且每时每刻都在迅速为IoT领域注入新鲜的解决方案“血液”。
物联网不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产品大多都与硬件无关、非常“轻”,因此物联网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偏“传统”的行业,设计、生产、制造都需要深厚的行业积累,需要传统背景的人来参与,这也就形成了物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准入门槛。
而在这些企业的工程师们是以结果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不论是使用人工智能还是物联网。他们具有的极强动手能力及极快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能更快速地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痛点,从而找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