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新动能 新未来 博世动力总成加速智能交通转型升级
不仅如此,在商用车电动化方面博世也推出了从电动城市物流车到重型商用车的系统解决方案。电动城市物流车的动力总成解决方案能够提供纯电动、低噪音的物品运输方式,有效帮助减少汽车产业氮氧化物及颗粒物排放。而针对长途运行商务车,博世则提出了燃料电池电动车解决方案。据王伟良总裁介绍:“动力总成中国将全面负责博世的燃料电池在国内的相关业务,结合博世拥有超过十年的燃料电池相关的工作开发经验、极强的产业化能力和灵活的合作模式,快速在本地简历工程开发能力以应对市场需求。”
博世参展的动力产品
北京——博世动力总成解决方案事业部于2018年1月1日正式成立。全新成立的动力总成事业部将不断拓展在华业务领域——在持续推动内燃机技术的同时,加大研发,加速电气化领域的发展,为乘用车板块、商用车板块/非道路板块和电动化三个吸粉市场提供多种创新性解决方案。
布局中国 加速转型变革
2018年4月26日,博世动力总成加速智能交通转型升级媒体见面会在北京正式召开。博世动力总成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总裁王伟良先生出席,与全国各地专业媒体针对博世动力总成加速智能交通转型进行了热情交流。
推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 贵州省工程机械行业专家委员会成立工程机械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和近几年的徘徊,行业发展阶段已由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升,11月26日,“贵州省工程机械行业专家委员会”的成立恰逢其时,将致力于提高供给质量这个主攻方向,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提升配套件供应能力,从而推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 专委会成立现场学者、专家云集,行业企业技术人才汇聚。贵州省工程机械行业商会会长师予华宣布首批专家委员会成员为:贵州大学教授罗艳蕾、工程师余倡合、高山铁、王翔、田华。 2017年,贵州工程机械行业企业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续加快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步伐。“提高质量水平和核心技术,行业才有未来”师予华会长表示,经过近几年的调整,工程机械行业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结构优化、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质量提升,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专委会的成立,旨在引导企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解决质量标准、流通标准、行业规范、行业法律法规等问题。 罗艳蕾代表专委会成员发言表示,将致力于提升行业质量水平,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培养产学研专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深入研究市场变化,从而推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 活动当天,同时举办了“首届工程机械液压技术交流会”。贵州枫阳液压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王翔作为主讲人,与现场的学者、专家及技术人员互动交流。 会上,贵州省工程机械行业商会执行副会长陈勇发言说,贵州省工程机械行业专家委员会是商会、企业与政府、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新平台,同时,首届工程机械液压技术交流会的举办,为广大工程技术维修人员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希望这种交流会能够长期举办。 最后,师予华会长向新晋加入贵州省工程机械行业商会的贵阳力士顿液压件厂、贵州丰润阳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贵州强力工程机械职业培训学校和贵州宏运群汇工程机械配件有限公司四家会员企业进行了授牌。[详细]2017-12-07 10:12
博世动力总成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总裁王伟良先生做介绍
责任编辑:Jason
博世亮相2018北京国际车展
通过媒体见面会了解到,在电气化领域,博世动力总成在中国的布局已全面展开。博世48V电池在去年已经完成样件交付,并且已经获取了国内外几十个关键客户项目,2018年11月,博世48V电池将在无锡量产。48V系统的使用,可有效支持车辆降低油耗,将来也可为中重型商用车附件电气化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智联车联是汽车行业的另一大趋势。“在线动力总成专家”作为博世动力总成中国的定位,将以车辆拥有总成本为抓手,提供车辆全生命周期内动力总成管理,包括油耗、健康管理等,全方位为客户提供功能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便于更高效、快捷地安排车辆维护保养,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助力实现零担忧。
据了解,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以助力中国汽车工业实现“零排放、零焦虑”的愿景成为动力总成中国的目标,并提出了多种可行的动力总成和车辆互联的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2017年全球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过142万辆,其中中国的销量便达到77.7万辆,而商用车板块的电动化也极具潜力。”动力总裁事业部中国区总裁王伟良表示:“无论是由燃料环视电力驱动,博世都将权利推进未来动力总成技术的发展和国内交通出行的转型变革。”
博世纯电动动力总成解决方案
制造业该如何转型升级、如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11月25日,由工信部华信研究院、经济观察报、CCTV发现之旅《品质》栏目联合主办的《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在北京落幕。论坛汇集了来自政府机构及协会、监管机构、国内外企业等行业领袖及领军企业,共同探讨了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以及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和趋势。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任务艰巨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在论坛上指出,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部分产品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涌现出一批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了若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区。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说是制造业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就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就没有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也就没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刘利华强调,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总体来看,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在科技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等方面与美、日、德等制造强国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此外,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钢铁、水泥、船舶等行业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产品的品种、性能、质量稳定性等方面还不能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深耕《中国制造》提振实体经济 刘利华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侧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报告把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凸显了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也为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刘利华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关于发展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推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的提升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发展实体经济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建设工程。面向战略提升的重点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发的转化扩散,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屏障,力争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面向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实施智能制造,着力促进两化深度融合。要牢牢把握智能制造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设备,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深化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互联网+制造业的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稳定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提升产品技术、公益装备、能效环保,坚定不移去产能,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去除无效和低质产能,扩大优质资源配置,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四是实施三品战略,切实增强中国制造影响力。质量是制造强国建设的生命线,也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要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质量为先基本方针,把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通过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增品种、强品质、创品牌,特别是通过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强对转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支持,促进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努力提高制造业节能环保水平。绿色发展是破解资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建设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支持企业推广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组织开展共性技术应用示范,强化资源开采、产品生产、应用回报全环节的环境友好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制造业体系,推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智能制造引领质量提升 我国要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的竞争制高点,必须以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突出趋势。要聚焦智能制造这一主攻方向,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加速推动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中国还缺乏一批代表品质优良的世界著名的品牌。品质是质量的象征,是信誉的凝聚,是经济的名片,是竞争力的体现。要以培育专精特的企业为抓手,以提高质量效应、创知名品牌为目标,以推行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主要手段,实施工业强基工程、质量提升行动计划、智能制造工程三大工程的联合行动。 十九大报告起草组成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发展先进制造业,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下一步,要进行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 十一届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表示,让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制造强国,综合性的强国,一是要消化引进的技术,二是创新发展。在此方面,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立足于实体经济,发展自己的技术,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平,创造自己的民族品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谭建荣表示,在新型技术的牵引下,制造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是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是我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抓手,智能制造是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要用智能的技术解决制造业中产品设计问题、加工问题、装配问题、全生命周期的问题等,从而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针对道路用车还是非道路机械,动力总成中国均已做好了充分的布局,为客户提供完善的燃油系统和后处理解决方案已成眼下趋势之一。“此次车展推出的专为中国轻型商用车市场量身定制的2000巴的共轨系统,部件均在本土生产,配合由本土设计和制造的为其后处理系统以及博世高精度动力和后处理传感器,可有效支持客户满足国六排放法规。”
2017年业绩表现出色:总销售额高达781亿欧元 2017年利润进一步提高:息税前利润增长至
+加载更多新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