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新思考
【中国安防展览网 智慧城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报告中说的是“智慧社会”而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智慧城市”,这是战略转型还是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首席规划师贺仁龙的分析与见解,给我们带来一些新视角。
新型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设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以创新引领、数据驱动,能够实现城市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相比传统的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的一大特点就是资源一体化,包括以政务云主导,与其他的行业云、公共云实现协同健康发展,以及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集众智、汇众力的过程,要鼓励多元化参与,以联动和互动促使“城市大脑”真正运转起来,实现社会治理的智能化。
(一)政策推进情况
(1)国家政策要求
自2015年,新型智慧城市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此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为重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同年4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提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包括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精细精准的城市治理、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自主可控的安全体系等五大要素;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并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做了重要部署。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把智慧城市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就是说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升级版,信息化的举措、战略不仅仅在城市里,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
(2)上海政策推进情况
201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拉开了本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序幕。随后上海市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先后在《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等政策文件中对本市智慧城市建设做重要部署。经过以上两轮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海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智慧城市体系框架已经确立,信息化应用全面渗透民生、城市管理、政务、产业等领域。近两年,上海市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新的需求,侧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智慧城市领域的融合应用:《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融合带动战略;《上海市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加快建设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机制,全面推进本市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助力精准施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于本市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的深度应用”,开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智慧城市领域布局。上海市应聚焦数据共享开放、融合应用等智慧城市建设新需求,积极推进本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二)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的新特征
“智慧社会”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新阶段,是通过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以创新引领和数据驱动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形态。
普惠理念创新服务。新型智慧城市应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核心,实现智慧城市应用惠及全民,提升服务的获得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从城市治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服务企业、贴近市民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各类内容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以创新促应用,不断拓展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切实增强信息化对城市生产生活的支撑、引领、带动效用。
数据驱动融合发展。新型智慧城市将更加注重各类数据孤岛的打通,以数据的共享、融合、利用,驱动业务融合发展,实现“善政、惠民、兴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积极推进包括政务数据、行业数据、物联感知数据、社会数据等在内的多元数据的汇聚集中;促进政府部门内部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互认共享以及政府和社会数据的融合应用,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
政企合力市场运作。传统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中,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运营模式不成熟、建设投资主体过于分散等原因,造成顶层设计方案落地难。与传统智慧城市相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模式更注重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参与,运营机制更市场化。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着力维护市场公平,促进市场有序发展。
(三)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的两大转变
(1)资源走向集约化
传统智慧城市建设存在资源割裂、数据烟囱的问题,一方面部门内部信息化系统之间存在数据壁垒,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孤岛。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采集、存储、交换、共享等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数据共享机制有待完善,缺少数据共享具体实施层面的规范性文件;三是数据共享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政府部门仍将数据作为部门利益的来源,不愿共享。
新型智慧城市通过打造一体化云体系,一方面要求各部门把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和数据迁移至电子政务云平台,实现数据的汇聚;另一方面要求各政府部门基于电子政务云平台搭建新的业务信息化系统,为信息资源的汇聚奠定基础。
(2)应用走向扁平化
传统智慧城市的业务信息化系统多数是独立部署、垂直管理、内部使用,解决方案需要涉及终端制造、传输服务、软件开发等各环节,成本高、周期长、实施路径差异大。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依托应用开发支撑平台,搭建智慧城市应用能力开放平台,促进跨部门数据的融合与功能开发,增强智慧应用的内生力,实现城市普惠应用、治理能力、管理模式持续创新。
(四)实现“智慧社会”的关键建设路径
建成一个切实可行的总体框架。遵循体系建设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构建开放切实可行的体系架构,通过“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思想,指导本市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