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雲鳥科技CEO韓毅:物流“新物種”的進擊之道
原標題:雲鳥科技CEO韓毅:物流“新物種”的進擊之道
距今5.3億年前的寒武紀,一場地球生物進化史上最為壯觀的“生命大爆發”驟然上演。
在人類科技史上,類似的故事也在不斷出現: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不斷與其它行業貫通、融合,衍生出大量最適應信息時代的“新物種”。
物流行業同樣正在科技力量的推動下自我演進。以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爆發“奇點”為始,一批革命性的創新物流公司正在快速成長。
雲鳥科技創始人兼CEO韓毅是這一進程中的重要玩家。從物流“外行”,再到智慧供應鏈的倡導者,他正帶領創業團隊把物流這個“傻大黑粗”的傳統行業轉化為“性感”、智慧的高科技行業。
“局外人”敲門
如果不是看到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韓毅進入物流賽道的時間與故事應該大為不同。作為連續創業者,韓毅曾是硅谷動力副總裁、無線娛樂公司魔龍的創始人、微播易創始人,以眼光獨到、干事有韌勁為行業人所稱道。
在決定進入共享貨運市場之前,他仔細研究過市場上的翹楚。這些企業圍繞共享理念建立新商業邏輯之前,所在行業幾十年都沒有發生過重大改變,依托移動互聯網新理念、新技術,最終演進為顛覆性力量。
2014年,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技術模式正處在快速成長、重塑生態的重要階段,韓毅看透了火爆表像下的關鍵性要點。
“它們與傳統出公司的差異是什麼?差異就是它們是用科技手段把資源效能做到極致。”
韓毅希望在物流行業加入互聯網因素。一次次的對比、思考,他得出結論,共享模式同樣能在同城貨運市場上踐行。他相信,共享貨運與其它共享行業的核心大原理一脈相承。
作為互聯網人,韓毅對信息技術的理解有充分的自信。
2014年,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開始在全社會普及,包括司機在內的大量藍領也在通過3G、4G上網。機會窗口打開時,越來越多的視線投向無線互聯網所帶來的商機。
韓毅看到,沒有IT數據和技術框架,傳統城市貨運歷經30多年的科技“真空”發展。貨主和司機是雙盲狀態,彼此信息不對等,在途的所有信息僅靠司機“一張紙”來手動記錄。而運力科技必將徹底顛覆行業,實現零售商、配送供應鏈服務商、司機等多方共贏。
2014年11 月份,他以“大無畏”的“局外人”姿態跳進物流行業,專注城配共享運力市場的雲鳥科技成立。市場由此迎來了一個來自互聯網行業的“攪局者”。
對於貼著互聯網標簽的“新人”,物流行業當時眾說紛紜。保守的人持高度懷疑的態度,覺得他們不接地氣,隻會燒錢。開明的人看好外來勢力,覺得行業必須擁抱新的打法。
韓毅還清楚地記得有一次去深圳參加物流行業大會,雲鳥等參會的跨界者說要“用互聯網改造物流”,台下幾個在行業干了十五六年的老前輩“特別看不起”,話中的透出的意思是“你們這些人懂物流嗎?”好在互聯網人有自己的邏輯,並不認物流行業的環境就一直會亂下在去。
對韓毅而言,做出真成績,力促行業真進化,是回應質疑,証明自己的最好方法。
洞察行業本質
在很多人心裡,“小散亂差”的標簽是以前物流行業難以擺脫的“牛皮癬”,重資產、重運維,市場多頭割據,企業很難做大。但對擁有新眼光的雲鳥團隊來說,卻從中看到了機會。
他們看到了物流行業的另一面:規模足夠大﹔市場中沒有巨無霸﹔政策環境相對友好。創業團隊堅信,科技與之融合,必能產生新的火花,雲鳥可以成為領頭羊公司。
剖析傳統同城貨運痛點,雲鳥認為效率過低問題最為突出。今天的城市,配送網點、貨物品類越來越多,沒有科技的深度介入,光路線安排就讓人“撓頭”,更別說大幅提升行業效率。
類似的障礙大大地限制了傳統企業的成長,客觀上造成社會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對此,雲鳥科技提出了“用數據驅動供應鏈交付”的創新發展思路,推出自主研發的“鳥眼系統”“百靈引擎”“雨燕”等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著力掃清品質交付,貨主、司機精准畫像等行業痛點。為達目標,韓毅希望雲鳥能將技術一直武裝到牙齒。
雲鳥圍繞幾大核心關鍵提升自身能力:
首先解決運力現代化問題。通過自動化的運力撮合系統,貨主能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價格找到合適的司機。這極大節約了運力供求雙方的撮合成本與撮合效率。
其次大大提升配送中貨物交付管控能力。貨品要按計劃、安全地交付給客戶,需要有全程管控,通過信息化系統,可以實時監控所有重要信息,把司機的優劣行為變成可數據化、可衡量的內容,並為系統獎勤罰懶提供判斷依據。
另外大大降低排線難度,提升出車效率。很多時候,一個貨主面對的是幾百個配送網點,既要考慮路線安排是否合理、路上是否堵車,又要考慮出什麼樣的車、讓車拉更多的貨等多維度問題,但往往隻要同時提幾個條件就會讓人腦“嗡的一下”。計算機採用路由算法,兩分鐘就可以出結果。
隨著系統的完善,雲鳥還為貨主提供了更多可視化管理體驗。在傳統物流公司,貨品配送、分發對貨主而言處於黑箱當中,今天他能通過大屏一目了然地了解物流公司出了多少車,晚點率、實到率、成本各是多少。
這些努力大大改變了外界對物流行業的印象。雲鳥的一位高管在出席“2018中國智慧物流大會”時曾形象地描繪出這樣的場景:“一手敲鍵盤一手接電話,兩眼盯‘鳥眼’,滿腦大數據,在辦公室高效管理全國貨運師傅。我們用一個成熟的信息化系統,替代了傳統低效、鬆散,缺乏管理的城配物流模式。”
在科技力量支撐下,雲鳥採用了不同的收費模式。與其它同城貨運平台按裡程為資費標准不同,雲鳥首創招投標模式:企業客戶在平台上發標書說明目標和需求﹔司機在線上投標。
雲鳥對“效能”問題的“斤斤計較”,最終讓同城貨運環節所有參與主體受益。韓毅總結,雲鳥系統提升了10%-15%貨運效率,從“干毛巾中擠出了水”,回饋了貨主與優秀司機。
而雲鳥科技則在短短3年時間內不斷擴張版圖:截至2017年底擁有80多萬個專業司機,服務客戶超10,000家,日運費收入突破700萬﹔並建立了一個以北京為中心,輻射東西南北中五大區,21個一二線主流城市周邊300公裡范圍的城配圈。
“新物種”再進化
隨著信息加速流動、技術爆炸式演進,“一招鮮”成就不了基業長青,加入了新基因的物流企業也得進行更高階位的競爭。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物種”,雲鳥選擇的是向智慧化方向發展。
“未來所有物流公司都是科技公司。” 韓毅說,在出行市場,這樣的情形已經顯現,“如果現在要創立一家傳統出行公司,大家都不知道應該怎麼做了,行業科技化程度越來越高。”
在物流行業,雲鳥是少見的奉行工程師文化的獨角獸企業,以擁有與大互聯網相當的研發能力而自豪。甚至團隊並不認為雲鳥是城市貨運企業,而是認為它是智慧供應鏈交付提供商。
為強化雲鳥的供應鏈智慧化水平,韓毅在內部組建了一個300多人的技術研發團隊,繼續在運力、司機發展、管理、管控、路線、可視化、排險等核心關鍵點進行了深耕細作。
韓毅認為,在物流行業,“數據管控所有東西”是絕對的大方向。無論是從“倉”的角度,還是供應鏈的角度,依靠人腦經驗、手工操作的時代將會一去不返,因為傳統模式“不僅效率不行,水平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