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智能医疗研究院开启医学AI“量产模式”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医疗圈几乎都被人工智能裹挟着往前。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到人工智能、甚至区块链等,概莫能外。一大批各种专业背景的精英,在资本大潮的推动下,瞄准特定细分专业,踏上医学AI创业之旅。
“软硬兼施”做大研究院平台
近日,东软智能医疗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不仅开启医学AI研究的“量产模式”,而且也标志着东软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又添一员“大将”。
“现在有很多公司在做相关的研究,而我们的做法是让医生、医院来做医学人工智能的研究,把技术、平台提供给医疗专业人士。”刘积仁坦言,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这里将来会有成百上千个医生,成百上千家医院、医药机构。东软是技术服务的支撑者和数据组织者。这种合作研究模式可以独立于业务,当然跟业务的结合,会使得它更加精准,这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张霞透露,研究院已经开展虚拟标准化病人、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研究、北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遗传学大数据研究、脑卒中救治智能辅助流程与规范、省级脑疾病协同救治临床方法与规范、医疗影像大数据与智能分析、高端智能影像设备应用验证和质量提升、肿瘤临床辅助决策等课题的研究。“目前,东软智能医疗研究院已经有9个在运营项目。”
据介绍,该研究院创始会员包括中国医科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等八家医疗会员,东软集团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李雪教授团队、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等三家技术会员。
“CareVault是刚刚推出的,但CareVault下面的产品不是刚推出的。”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首席知识官张霞介绍,对于医疗人工智能所主要涉及大数据领域,东软一直有着平台和人才储备。比如,在医疗领域的文本数据的结构化,是帮助医生处理大量病历数据的基础技术。
为医生提供AI工具和数据集
对未来,刘积仁信心满满,“预计到明年这个时候,我们的技术成果会进步更快!”
研究院刚刚宣布成立即新推出了一款名为CareVault的科研云平台,以云模式提供AI工具和数据集,为医生提供辅助医疗与科研的服务平台,以期不断构建、优化和积累高质量的样本数据和认知模型。
除去合作机制和技术平台等软件建设,东软智能医疗研究研院的新大楼也将在2018年4月破土动工,并计划在年内投入使用。
“研究院已经开展虚拟标准化病人、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研究、北方人群心脑血管疾病遗传学大数据研究、脑卒中救治智能辅助流程与规范、省级脑疾病协同救治临床方法与规范、医疗影像大数据与智能分析、高端智能影像设备应用验证和质量提升、肿瘤临床辅助决策等课题的研究。”张霞介绍,其中的虚拟标准化病人的研究,是东软联合中国医科大学开展的一个课题。标准化病人,是医生取得执照前必须通过的考试环节,这个考试要找一些人去扮演病人,非常难演好。虚拟化标准病人可以用来给学生做考试,它背后的技术主要还是医学知识图谱。
打造医疗AI“孵化器”
中国科技网记者李颖
智能医疗研究院开启医学AI“量产模式”
“在中国可能没有第二家企业,像我们覆盖得这么全面。”刘积仁如数家珍地说,除去社保、医院、云医院,现在全球有110多个国家的9000家医院在用我们的医疗设备。“可能会有人说我们的设备没有用在最高端的医院,但是人体的医学影像是和医院本身的等级无关的,所以我们有最充分的医疗检查数据资源,这些也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号召力。”
刘积仁表示,研究院更像是一个“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孵化器,它可以为医学院、研究性医院的学术研究提供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方法论和工具,促进医疗机构研究成果的产业化,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科技产业之间的合作。“简单地说,东软集团将建造一个开放的平台,供相关的医疗机构、企业和科研机构一起来研发医疗AI产品,产品产业化的收益由参与者按贡献分配。”刘积仁如是说。
作为东软大健康产业生态系统中一个非营利性、开放式、协同创新的技术与科研平台,东软智能医疗研究院将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技术与医疗知识的融合,挖掘寻找最佳的医疗方案,为医生创造最佳医疗解决方案提供智能医疗的服务平台。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医院将可以充分发挥其临床学科和样本数据的优势,东软则更多的是提供计算机、算法相关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