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以信息技术深化雄安智慧城市建设

2018-02-22 15:52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井冈山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久久时间网 91pore 吉安市委组织部 王梦溪1.08g种子 uu单号网 周村杀人

智慧城市建设对雄安新区意义重大

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内涵

智慧城市成为热门概念缘起于2008年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目前国内外并没有形成智慧城市的约定和内涵上的共识。国际上较早对智慧城市进行系统论述的报告是2007年10月由维也纳技术大学Rudolf Giffinger团队发表的《智慧城市:欧盟中等城市排行榜》(Smart cities-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即:“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民生服务便捷、社会治理精准、社会经济绿色、城乡发展一体、网络安全可控的智慧城市。”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案例

美国。2015年9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了《白宫智慧城市行动倡议》。在这项新的智慧城市行动倡议当中,联邦政府宣布将在联邦研究中投入至少1.6亿美元,并通过至少25项新的技术合作以帮助当地社区应对关键挑战,如减少交通拥堵、打击犯罪、促进经济增长、解决气候变化影响和提高城市服务等。重点关注领域有:创建物联网应用的试验床,开发新的跨部门协作模式;与民间科技活动合作,打造城市间的协作;通过在传感器网络、网络安全、宽带基础设施和智能交通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和投资,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欧盟。欧盟启动了面向知识社会创新2.0的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计划,致力于将城市打造成为开放众创空间,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城市生态,并以Living Lab为载体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以6个指标对城市体系进行评价——智能经济、智能运输业、智能环境、智能居民、智能生活和智能管理。

德国。德国的智能城市概念更注重能源节约、高效、转型。因而,德国智能城市更加注重从城市本身的利益出发。从《莱比锡宪章》中体现出,智能城市建设的话语权不应被垄断型企业把控,应按照更符合市民需求的方向自行规划和设立目标,顺应自身城市特点进行发展。 智能城市的关键在于整个系统能否可持续发展,尤其在能源消耗方面,仅靠软件是不够的。 全数字化管理的“监视”模式并不是德国人希望看到的城市管理模式,他们不希望把所有的信息给到某个企业手中,城市本身希望能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因此,德国的智能城市更加注重全民在一个开放平台上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

荷兰。荷兰将智慧生活与艺术文化的结合是其一个亮点。主要实践有:智慧城市的人性化设计主张、知识经济驱动下的人类生活、数据社会的权利和隐私保护等。在鹿特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方案中,使用了各种类型的传感器、RFID技术,并与互联网、计算机等共同组成智慧体系。位于三角洲上的鹿特丹,采用“水广场”形式,建设以水务治理为标志的人工智能城。

中国。从国内来看,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与此产生的各类城市问题亦日益突出,促进城市发展模式和形态的转型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自2011年以来,我国东部少数城市如上海、宁波、广州等开启了探索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历程,主要围绕卫生、交通、教育、健康等公共服务领域展开。2012年,北京、天津、江苏、湖北、辽宁、湖南等6省市也相继加入了智慧城市的建设阵营,开始将智能化、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政务、金融、旅游等领域。2013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出炉,覆盖了国内大部分省份,这表明智慧城市建设开始推向全国。到2015年年底,智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案在全国80%地级以上城市得到了落实,不少县级城市和部分乡镇也开始酝酿本地区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大多集中反映在: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不充分加剧了“数字鸿沟”,参与主体的单一化抑制了智慧城市建设流程的完善,缺乏市场导向的单一化管理机制使政府定位不够准确等方面。

建设雄安智慧城市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雄安的城市发展规划,与一般意义上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一脉相承,充分借鉴已有智慧城市的实践经验将不无裨益。如能做到从战略层面考虑城市规划的顶层设计,从长期项目效率出发考虑重点领域应用,同时在实际建设中兼具创新发展理念,将使城市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和配置,有效解决各个行业和政府部门信息孤岛和项目孤立的问题,有效形成低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架构[9],实现雄安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理念协同,进而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初步探索

智慧城市与智能制造双轮驱动的发展名片

2003年10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临港新城总体规划》;2004年1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原则同意临港新城总体规划的批复》(沪府﹝2004﹞5号)。规划明确,临港新城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枢纽港、浦东国际航空枢纽港,将临港新城建设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高度协调、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综合型滨海新城和具有辅城地位的战略重点发展区域,使其成为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短短10余年来,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点,位于上海市东南角的临港新城一方面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另一方面也适时提出了智慧城市与智能制造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以进一步提升功能综合、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的实质内涵。

 临港智慧城市建设的体系架构

在与国家、上海市及浦东新区“十三五”智慧城市规划充分对接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编制完成了《临港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三年发展规划纲要(2017—2019)》。旨在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和部署实施,基本确立智慧城市体系框架,使城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图1)。临港地区提出争取到2020年,坚持前瞻性、国际化和产城融合原则,信息化应用全面渗透民生、城市管理、政务协同等业务板块,在临港建成管理高效、出行便捷、生活舒适、产城融合的国际化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智慧生态城市,建成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为特征,具有全国示范效应和国际领先的中小型智慧城市样板,实现“可感知、可管理、可推演、可规划、可复制”的目标。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