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常州机电职院:物联网团队让中国木塑行业“走出去”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江苏省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共同承担研究项目为嵌入点,一方面通过物联网技术帮助企业改造传统生产与管理模式,让企业走向智能制造之路,另一方面吸收学院教授、年轻教师参与项目研究,并吸纳学生参与,由年轻教师带领学生负责部分项目实施,既锻炼了年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标杆式学生,达到了服务企业与服务育人并重,真正走上了产教融合、校企同步发展之路。
南北“联姻”,校企合作开花结果
吉林华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塑料加工协会塑木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国家塑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要发起单位之一,是本行业国际标准起草单位之一,并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出口导向性企业。
高强共挤木塑材料是吉林华邦这家生态环保材料制造商的拳头产品,其改造项目以工业机器人、柔性自动生产线作为支点,进行木塑产品的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达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据了解,整个改造工程总投入高达2.6亿元,预计三年后完成。
一旦实现,该公司高强共挤木塑材料的年产量将高达五吨。产品质量将达到甚至超过全球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企业生产综合效率将提高30%,每年的新增销售收入预计高达49000万元。这样一来,企业的产能将实现质的飞跃,成本能大大降低,价格优势和质量优势凸显,“走出去”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增强。
主导这个智能化生产建设项目的技术团队,则是来自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江苏省物联网工程中心”。
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校企合作开花结果。两者联合申报了由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管理的2017年技术改造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成功获批了3200万元的国家拨款。拨款将用于项目的技术研发与硬件改造,这背后显示出国家对智能制造的高度重视与政策倾斜。
“在欧洲市场,我们的品牌占有率排到了第三,可是北美塑木市场占全球塑木市场达70%以上,是更大的蛋糕,但我们国内的塑木制造企业只能望洋兴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竞价短板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吉林华邦总经理李方圆深知,只有采用共挤先进工艺,以智能化绿色生产,降低成本、提高产能,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高职院校的科研方向,就应该到企业一线去找课题。”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沈琳认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核心,具有智能装备技术、物联网与制造业信息化等专业优势,这与制造类企业的转型需求不谋而合。
企业有难题,学校就有科研课题
这场跨越南北的“姻缘”,还要从去年12月的一次会面说起。
王云良是常州机电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教授,他带领的物联网应用技术科研团队,以“江苏省物联网工程中心”为依托,已经为多家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并曾经成功打造过一座“智能工厂”。
2015年,常州机电学院与常州市武进五洋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了“数字化全成形经编装备及智能生产管理系统”,改变了针织产品的传统生产模式,实现了纺织企业上下游生产环节的完整供应链无缝对接。其中“高效织造智能化经编生产线”子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项目立项,获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全国工商联推荐为“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项目。目前,该奖项已获得专利22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已获软件著作权5项。
校企合作的这段佳话就这样不胫而走。2016年12月,李方圆正好来常州洽谈一家当地的供应商,得知消息后立即托人联系王教授。
“事实上,我们的‘初次见面’只有短短两个小时,但正是这两个小时,让我觉得合作‘靠谱’了,企业的创新升级有了盼头。”李方圆说,王教授团队在纺织行业打造“智能工厂”的成功先例,证明高职院校的科研团队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他心中愿景落地的实践保障。
随后,王云良教授带领团队成立了专项小组,与院长沈琳一行马不停蹄地开展了在吉林、南京等地的多轮合作洽谈,推进项目进程。
在合作分工上,吉林华邦主要负责硬件设施上的筹备与建造,如造粒装备、锥形双螺杆挤出机、机器人、AGV小车等,而常州机电学院的物联网科研团队,主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每个独立的机器人“联动”起来。
然而,王云良团队所设计的“智能工厂”远不止于此。它不是一个孤岛,而是与上下游产业融会贯通。在这个信息化平台上,供应链、生产链、销售链、客户端、体验端、服务链都将实现智能匹配,信息实时更新,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
“未来,全世界的客户拿着ipad就可以给中国的塑木企业下订单,分散在各地的客户能通过平台智能匹配,根据型号、订单量、交货时间等优先分配生产,用最少的物流成本配送到客户指定的地点,远程安装服务,甚至连发票都在平台上开具。”王云良说。
“明星专业”人才培养有新招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也由此成为“明星专业”。该校于2011年就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组建物联网技术应用科研团队,搭建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络,以适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被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省级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并于2014年顺利通过验收。
2015年起,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在软件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了ICT创新试点班。学生在双师型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双导师指导下,通过项目化教学完成复合技术技能的学习和实践。
“无论是五洋纺机的项目还是这次吉林华邦的项目,学生都参与其中,并且成为老师们科研过程中的好帮手。”王教授自豪地介绍,作为一名教师,他觉得除了搞科研、拿项目,最大的成就还是培养出了一批好苗子。
譬如,学生根据“智能工厂”项目设计的沙盘,亮相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洽会,获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优秀项目一等奖。
去年,创新班的成员徐辉,从全省百余万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入选了“2015年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是本年度全省高职院校中唯一一名获得该荣誉的学生。
2017年10月,ICT创新试班的董成光同学远赴美国名校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参加“蓝桥杯”软件开发国际大赛,与近50名全球名校学生同台竞技,荣获二等奖。
该专业的毕业生多从事物联网项目实施工程师、RFID开发工程师、物联网终端开发工程师、物联网应用开发工程师等,经过三至五年的经验积累后即能胜任物联网架构师、物联网应用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等高级管理与技术岗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