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智慧城市教育应用,什么评价指标管用?
智慧城市教育领域评价指标设计
本指标体系依据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划进行设计,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和教育信息化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献。
在充分研究了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调研提炼智慧城市教育分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参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草案》和《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分项制订的总体要求(征求意见稿)》进行设计。
主要设计思路:
从适应智慧城市评价的层面构建指标体系。由于本研究主要是配合国家发改委指导确定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的教育分领域指标,因此整个指标体系从评价城市教育信息化情况的角度出发,但又要突出智慧城市关于公共服务惠民化特点,因此指标针对智慧城市的要求有所侧重,不是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
以面向广大市民(包括学生)的服务评价为主,侧重便民、惠民、实用的要求。
侧重客观性指标设计,兼顾主观满意度等指标。
考虑城市特征。一些指标的评价可结合具体城市的特色应用开展,因此在指标设计上具有一定的扩展性,争取不针对某一个特定应用开展评价,让城市可以有选择地针对其特色应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但总体符合关于智慧城市应用的特点要求。
评价以相对宏观的指标为主,以政府主导建设的或城市范围内的规模应用为主进行评价。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以及智慧教育的特征,设计教育领域的评价指标由6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构成,其中学习环境连通性、学习资源丰富性和用户体验满意度3个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已经作为国家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教育分领域的统计指标。
从智慧技术视角,智慧教育的主要特征包括连通、感知、交互、适配、记录和整合,这些特征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现:
指标体系中考虑了校内外学习的情况,例如校内信息化应用情况、校外终身学习的情况、以及连通学校、家庭、社区和科教文博场域的情况。
感知技术作为达成“智慧”的基础技术,其用途隐含在多个评价指标中,例如学校多媒体教室中的感知设备配置、一卡通设备的跨场域应用、学习便捷性、适需性以及记录完整性这些评价指标的具体评价时都与感知设备的应用有关。
交互特性数据比较具体的智慧教育特征,可以从“用户体验满意度”和“管理服务普惠性”的一些二级指标反映。
适需、适时、适量这些主要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评价,较难抽取一些客观评价指标。指标中,在资源方面相关的指标有资源的丰富性、在用户体验方面相关的指标有学习适需性、学习有效性等。
全程记录是技术系统“智慧”功能的基础,指标中专门设置了“记录完整性”这个指标体现(参考了医疗领域的“电子健康档案”的做法)。这些不同领域的“记录”结合起来,将形成一个完整的关于市民的“全程”记录信息。
整合的理念贯穿了教育服务的各个环节,包括学习资源的整合、学习服务的整合以及教育政务的整合,在“学习资源丰富性”“用户体验满意度”“管理服务普惠性”以及“系统建设生态化”等多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都有所反映。
(本文系《智慧城市教育领域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