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国内智能医疗持续发力 首款诊断机器人即将诞生
国内智能医疗持续发力 首款诊断机器人即将诞生
2017-01-03 16:37 来源:面向朝阳 人工智能 /机器人 /操作系统
原标题:国内智能医疗持续发力 首款诊断机器人即将诞生
首款国产医疗诊断机器人即将诞生。
近日,医疗上市公司海虹控股(SZ:000503)在海口预发布了其第一款智能医疗产品,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并推荐治疗方案。
海虹控股总裁康健表示:“很多大型医院每年动辄上马数千万IT系统和硬件建设,但却找不到辅助医生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专业工具。”
在国际上,海虹智能诊断系统的对标产品是IBM沃森机器人,2016年升级后,沃森可通过自然语言回答专业提问,辅助医生诊断癌症,比初级医生的准确率高出4倍。
“海虹造”智能医疗诊断系统的功能比沃森更多,除诊断治疗之外,还可作为医生的专业图书馆、患者自诊断、健康管理、医保备案等工具,做到这一点的原因是海虹系统是由PBM业务、大数据打下了基础,并结合临床诊疗路径、药学、医疗医保政策法规三大知识库。
之所以开发此套系统,海虹控股上官永强判断,目前医疗健康产业已从信息时代跨入人工智能时代,2017年将成为中国“智能医疗元年”,产生井喷式爆发。而早在2009年,国家卫计委即发布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在PBM业务的基础上,海虹控股现已形成了“PBM+AI”(医药福利管理+人工智能)格局。今后,公司新增盈利点将在PBM、商保、人工智能、患者等多个维度显现。
功能更多的中国版沃森
类似谷歌AlphaGo可以像人类一样下围棋,海虹智能医疗系统也能像医生一样看病。公司副总裁上官永强将其定义为诊疗决策辅助工具:运用医学人工智能技术,为临床医师诊疗全程提供辅助诊断决策和推荐优选治疗方案,同时提供合作专家的临床处理方法和诊治结果,供医师参考借鉴。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治医师姚彬表示,他在日常工作中特别希望能够有这样的辅助诊断系统,他曾经试图构建一个辅助诊疗系统,但受限于数据量与技术,未能成功。“智能诊断辅助系统可以降低误诊率。”
海虹控股大健康事业部副总经理张运江介绍,一旦医生与海虹智能医疗系统签约,就等于养了一台机器人来帮助医生完成诊断和互动学习的过程。
这一辅助诊断系统在国内尚属空白,国际上只有IBM沃森机器人、Enlitic等可与之对标。2016年12月底,IBM沃森在浙江省中医院落地会诊中心,这意味着智能诊断系统在中国步入商业应用。
但海虹系统具有更多功能、更加适合中国医疗体系。
早在2014年末,海虹控股就在筹备基于临床循证医学的人工神经网络智能诊断与治疗优化系统,PBM业务、大数据等为医疗人工智能打下了基础。
其中,循证医学至少包括Drgs临床诊疗路径、药学、医保医疗政策法规三大知识库,因此,医生在获得诊断、治疗建议的同时,还能知晓患者在各种治疗方案下的大致费用及医保报销情况。这与海虹控股此前多年积累的大数据、PBM有密切关系。
而在诊断、治疗之外,海虹智能系统还是医生的图书馆,其中包含了临床指南、用药说明与产品指导、细分专业学术文献、医保管理政策、卫计委公示全国典型范例、医生病例交流工具等临床常用资料。
中国造的智能机器人自然具有中国特色,如分级诊疗适用的签约管理工具:响应“鼓励家庭医生签约”的政策,在第三方经办的基础上促成参保人与医生建立长期的服务契约关系,并推进医保备案。
不惟医生,患者也可受益于此医疗智能系统,有病不再问百度,此前,患者往往听信非专业网络、广告宣传,造成错误用药、不合理就医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此,海虹智能医疗系统可根据患者输入的信息、临床常规和概率测算,揣测其健康状态,并展示临床诊断路径、公示治疗标准。而在辅助患者自诊断的同时,还可根据患者健康状态、医保支付能力、地域医疗条件等因素,提供可及的医疗资源参考选择,最大限度利用周边便利医疗资源,减少跨级、跨区域就医带来的个人负担和医疗资源浪费。
同时,海虹智能医疗系统可无缝对接患者的“新健康”产品,向患者提供个人健康闹铃、智能就医助理、健康福利顾问。
之所以开发这套系统,上官永强判断,目前医疗健康产业已从信息时代跨入人工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在医疗上的应用已包括虚拟助理(苹果siri)、药物挖掘(numerate)、疾病筛查(谷歌deep mind)和辅助诊疗(沃森)。”上官永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可以说,2017年是智能医疗元年。”
PBM、大数据搭建基础
与IBM沃森不同,“海虹造”智能诊断系统基于其深耕多年的PBM业务。
2014年末,海虹控股就在筹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临床循证医学智能诊断与治疗优化系统,PBM业务为医疗人工智能打下了基础。
PBM全称医药福利管理,是指协调保险机构、药企、药店、医院(医生)和患者各医疗参与方,在不降低医疗效果的前提下,通过影响医疗服务各方参与主体的诊疗行为,实现降低医疗总费用的目的。PBM的核心业务之一是医保审单,相当于在医生诊疗时安装一个电子眼,监控医药处方是否存在滥用药物、过度诊疗的问题,如同高速公路上的电子眼。
截至去年6月,海虹控股医保控费业务覆盖范围扩至全国24个省/直辖市的近200个地市,审核结果公示反馈系统上线医院8000余家,200万执业医师,服务参保人群超过8亿人,审单量累计突破160 亿份。医保基金第三方支付评审服务已覆盖湛江、岳阳、遵义、成都、汕头、鹰潭等6 个地市,服务人群9000万。
海虹控股总裁康健宣布:“PBM(医药福利管理)业务体现了海虹在医疗产业内的服务能力和公司价值,“海虹智能医疗项目”的持续投入将成为海虹在PBM深耕细作基础上的战略重点”。
2015 年6月,公司与湛江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签署协议,开启湛江模式2.0,标志着PBM 业务进入全面的“管家模式”。湛江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全权委托公司作为
专业服务机构进行湛江市医保基金审核、支付、评价以及参保人服务等,突破了医保基
金审核控费范围,全面承接了医保基金管理。
在升级的“管家”模式下,PBM 业务升级到基金运筹辅助、质量评价、结算评审、大数据管理等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具体分为“医保智能辅助审核”、“智能审核”、“互联
网+医保大数据应用服务”三大类。
不过,在PBM 发展过程中,公司秉承的是互联网企业思维“欲取先予”,先圈地,获
得和积累数据流,后续再将流量转为收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以医保基金控费为出发
点,与各地方医保基金签约第三方管理服务。如今年10月15日,公司发布增发预案,拟募集资金25亿元,用于实时智能审核平台项目的建设。
虽尚未产生盈利,但PBM业务累积了至关重要的政府资源、赋予医保基金精细化管理能力、参与药品定价打造医保支付价格库、占领保险领域制高点并反哺医药电商业务。
因此,尽管近两年PBM 业务还没有给海虹控股带来太多的业绩支撑,但可以预见,在大范围业务覆盖后,PBM 业务一旦进入收费阶段,将成为公司未来业绩的基石与亮点。
此外,可以看到的盈利点还包括商保。
在商保端,海虹控股已与13家商业保险机构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将为商保机构提供TPA 产品设计,核保核赔以及续保服务;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商业保险盈利难的问题。
而在C端,海虹控股还积极构建新健康医疗网络,与医院、药厂合作,利用电商平台与APP,提供包括预约就诊、慢病管理、家庭配送等特需服务。目前,全国合作签约医院约160 家,合作签约生产企业约50 家。
PBM + AI产业平台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