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2017新型智慧城市展望:乘风而起,破浪前行
多重挑战,智慧城市仍须“破浪前行”
在此背景下,2016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标准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同时下发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该指标体系首次突出“以人为本、惠民便民”的宗旨,把智慧城市建设的应用效果和民众感受作为评价重点,注重城市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如何评价一座城市的智慧化程度?在很长一段时期,城市的硬件信息基础设施是否完备、城市各部门信息化改造是否全覆盖、信息化惠民设施设备多寡等等,曾是评价智慧城市的核心指标。这种“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人文”的评价思路和指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固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入,也逐渐带来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孤岛频现、民众获得感低等诸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已经有超过50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准备建设智慧城市。“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将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笔者认为,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蓬勃发展之际,《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的出台,可以说及时指出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为未来新型智慧城市指明了新的方向,将对新型智慧城市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必将推动新型智慧城市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指标权重可以看出,新的指标体系不再一味地强调城市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再以平台建设、投资规模为导向,而是回到了智慧城市的根本,即城市的“智慧化”根本上是人的“智慧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以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什么样的城市可以被称作“智慧城市”?其中最基本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城市的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从最初的数字城市,到智能城市,再到如今的智慧城市,城市的升级和发展之路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息息相关,可以说,正是“大移云物智”等新兴信息技术奠定了城市智慧的根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智慧化水平。
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以来,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等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提出“U-City”、“智慧国2015”、“智慧增长”等战略,将智慧城市纳入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中国作为全球城镇化步伐最快的国家之一,在智慧城市建设之路上亦不甘落后。从最初的智慧城市试点,到如今数百个城市加入智慧城市建设大军,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展之迅速,令世界瞩目。那么,在2017年已经到来之际,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又将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2016年底,国务院先后发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文件提出,“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推进新一代互联网、5G网络、宽带中国、国家级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数据安全等重点工程。2017年初,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表示,2017年我国将正式部署和建设IPv6地址项目,标志着我国新一代互联网将进入部署和应用阶段,对于未来我国物联网、车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笔者认为,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新型智慧城市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软硬件设施信息化、智能化的同时,还应当回归智慧城市的真正出发点和落脚点,即满足民众的需要,提升民众的体验。新型智慧城市应该更多地从民生服务、市民体验出发,将信息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民生领域,更好地满足民众生活需要,提升民众对于新型智慧城市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让城市的“智慧”真正转化为人的“智慧”,持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
具体而言,全新的指标体系按照“以人为本、惠民便民、绩效导向、客观量化”的原则制定,分为客观指标、主观指标、自选指标三大类指标,包括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以及市民体验等8个一级评价指标,其中,惠民服务和市民体验两项分别占比37%、20%,权重明显高于其他指标。
显然,随着我国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重视,未来包括“大移云物智”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而新型智慧城市则将借助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各领域,诸如城市政务云、教育云、医疗云、交通大数据平台等等,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建设的高效融合,促进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化发展,从而极大地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据市场研究公司Persistence预测,2019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万亿美元,2026年该数据将进一步增长至3.48万亿美元。同时,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支持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规模超过了7000亿元,而在“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元。
信息技术构筑城市“智慧之基”
笔者想到了近期由“国民岳父”韩寒执导的新片《乘风破浪》。所谓“乘风破浪”,本义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对于新型智慧城市而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以及产业不断成熟等等,便是“风势”,而与此同时,智慧城市顶层规划的缺失、信息孤岛犹存、民众获得感低、信息安全仍是隐患等等诸多问题,又成为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必须破除的“大浪”。笔者认为,2017年,新型智慧城市唯有“乘风破浪”,才能不断发展,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愿景和目标。
笔者小结
由于缺乏宏观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长期处于各部门各自为政的状态,城市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化系统,例如政府部门建立了政务信息系统,交通部门建立了独立的交通信息系统,等等,然而,迄今为止,众多城市不同信息系统之间并没有实现信息和数据共享,从而导致典型的“信息孤岛”、“数据孤岛”现象,不利于智慧城市的长远发展。
笔者认为,新型智慧城市必须应对和破解上述问题,而破解的关键就在于良好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在笔者看来,良好的顶层设计需要具备两大特征:第一,统筹兼顾。不同的城市、城市不同的部门由于对智慧城市理解不同,在建设思路、规划上各不一致,必然导致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和进度参差不齐,各部门各自为政等问题,而良好的顶层设计则可以在国家和城市层面对不同城市和不同部门的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筹和协调,从而促进城市资源共享和合理利用,推动智慧城市协调发展;第二,一城一策。在统筹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在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时,必须结合城市本身的特色、资源、现状、历史等多重因素,根据城市实际具备的基础和条件,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防止落入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