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云驾声控交互重新定义车联网

2015-12-18 18:19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都市透心术 都市小说网 都市言情小说txt 都市言情小说txt下载 都市言情小说吧 都市言情小说网 都市言情小说下载 毒医丑妃 独宠萌妃 读看看小说网 读一读小说网 恶妾 儿童文学吧 沸腾文学 沸腾文学网 沸腾文学网站 分手的恋爱 焚香小说网 凤倾天下 小妖重生

智能汽车与车联网概念近两年十分火热。特斯拉有着电动高端智能汽车代名词之称,拥有着业界最大的17寸中控触摸屏,但使用过后你仍会感到缺少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感。人们寄予希望能够重新定义汽车的苹果智能汽车iCar,在不跳票的情况下,也要到2019年才会上市。此时,笔者却发现国内出现了一家新兴车联网公司“云驾”,其产品“i驾族·声控精灵”另辟蹊径,为更多中低端车主开车用手机提供了有效地解决方案。

国内车联网概念火速发展。百度的Carlife、阿里YunOS、腾讯车联网,甚至不甘寂寞的乐视都在此次广州车展上亮相了与北汽合作的ecolink智能车载系统。但是上面提到的这些系统均无法摆脱一个最大的问题:用手操作屏幕的交互方式。我们都知道,手机交互方式是视觉(大屏)+触控(触屏),在开车时视觉注意力是聚焦于道路状况,而双手需要时刻操作方向盘来保证安全,这与开车操作手机和车机显然是相互矛盾的。

驾驶过程中,在视觉和触觉都被剥夺的情况下,如何操作手机呢?笔者在使用了一段时间网上热销的“i驾族.声控精灵”后,开始认为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智能声控交互” 。为了更进一步揭开为什么云驾声控交互会比别人有更好体验的秘密。笔者采访到了全球首款车内语音交互驾驶平台——“云驾”产品的负责人刘子曜。

 

(绑在方向盘上的声控精灵)

作为原百度智能硬件、百度车联网高级产品架构负责人,刘子曜有着敏锐的行业嗅觉和独特见解。他表示,产品技术命门在用户需求,即使在车内使用手机是非常危险地行为,但随着智能应用的极大丰富,用户对于手机的依赖会越来越重,病已形成必须对症下药!虽然目前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高端汽车虽然已经开始声控尝试,但基本还都是围绕车内系统定制,无论从效果体验上还是提供服务的实用性上都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年轻车主需求。他们不再只需要一台移动的铁盒子,而需要更加个性化互联网化的大玩具,必须开车一键点歌唱ktv、声控发个微博路况、单说开车聊微信就没有一家能解决!出自BAT的他深知面对新生事物,大公司都忙于讲战略,圈概念,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用户的平淡却真实的需求。云驾就是为此而生,通过极致化的驾驶交互体验真正意义上链接亿万车主和亿万的互联网应用,让所有发生在车上的事变得更加安全简单。

云驾是由车载智能终端平台,智能手机APP平台,云计算平台三大部分组成的车载无线智能交互系统平台,形成“硬件”、“软件”、“云服务”三位一体的“端-管-云”三层系统架构。用硬件唤醒“云驾”驾驶助手,用最具智能的交互式语音与驾驶助手诉说请求,最后“云驾”驾驶助手会将相关服务以人性化的方式快速提供给驾驶用户,真正做到全程手无需离开方向盘,也无需频繁查看手机屏幕,在保障驾驶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丰富的移动互联网服务,给车主带来极致的驾驶体验和贴心的汽车服务。

任何汽车不论品牌档次高低,只需要在方向盘上绑定声控精灵的智能硬件,并下载手机APP,就能方便使用,如同给方向盘带了一块不用充电的Applewatch。用户在开车时手扶方向盘,大拇指按下多功能语音键,通过交互对话的方式,可以轻松完成原本在驾驶时需要很多步骤才能完成的操作。7秒导航、声控拨号、声控音乐点歌……甚至在收到微信消息时都能不看屏幕,直接用方向盘上的按钮控制收听、回复消息,超级简单方便。

 

(云驾APP首页)

 

“我们解决的是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的业界交互难题,从目前来看按键+声控是最佳的交互组合,天生阴阳互补从而提供当下最好的驾驶交互体验!” 刘子曜说,“我们的第二代硬件已经由‘i驾族·声控精灵’更名为‘云驾·声控精灵’,APP2.0版本也已经上线,获得了早期用户的极大追捧,三代硬件产品也已经在秘密研发当中。在开车最基本的需求服务中,导航方面我们携手百度、高德,大幅度定制车载场景下的导航场景需求;音乐方面我们已经与最受年轻车主喜欢的虾米音乐完成了深度合作,并在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互联网电台、有声小说、儿童读物接入。同时我们已经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保障乘客、车主的驾驶安全,共同开启智能出行的新篇章!2016年“云驾”将会连接上百个互联网知名应用服务,为上亿车主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互联网内容信息,成为人们开车出行的第一驾驶助手!”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