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故事】柏林地标建筑的绰号及其由来
联邦总理府/ Bundeskanzleramt —— “洗衣机”
人称“洗衣机”(Waschmaschine),也叫联邦洗衣机(Bundeswaschmaschine)联邦总理府是德国总理默克尔以及其核心团队的办公场所,坐落在柏林市中心的施普雷河畔。总理府包括前院、主楼、直升机停机坪并有一道桥梁通向河对面的总理花园。
“洗衣机”正是这座后现代风格的主楼。洗衣机属于白色家电,该建筑也选择了白色为基调。从施普雷河边看去,方正的主体建筑外墙主要由玻璃构成,外侧的水泥立面镂空出巨大的圆形。玻璃外墙象征着政治的“透明”(Transparenz),水泥立面还颇有几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中讲究的“天圆地方”的韵味——但柏林人首先想到的是“洗衣机”,这也不无道理。“洗衣机”的设计师是Axel Schultes和Charlotte Frank。这座大楼的建筑面积12,000 m。这是全球最大的政府总部所在地,相当于八座白宫的大小。
柏林世界文化中心/ 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 ——“怀孕的牡蛎”(Schwangere Auster)
“联邦洗衣机”西边有一道醒目的白色拱形穹顶。白色的拱顶和金色的墙壁映照在施普雷河面上,活脱脱就是一只肥硕的牡蛎,懒洋洋地趴在水面上晒太阳。这里就是“柏林世界文化中心”了。
1955年,在“彻底自由”(completely free)设计理念下,美国设计师HughStubbin为战后的西柏林设计了这样一座标志性建筑。建筑落成后,美国政府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柏林市,成为了该市的会议中心。
1989年,“柏林世界文化中心”在此成立。“怀孕的牡蛎”成为了现当代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对话的平台,大量实验性艺术作品在此展出。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雕塑、绘画、音乐、文学、多媒体作品在此汇聚于此,尽显现代、先锋、叛逆的锋芒”。不得不说,这实在是颇为符合设计师最初“彻底自由”的理念。
世界文化中心向访客提出这样的问题:不同文化之间具有怎样的相关性?我们想要怎样的未来?这个世界如何才能更加智能、更富有诗意?——而访客们各具智慧的回答也许就是“怀孕的牡蛎”珍藏着的一粒粒珍珠吧。
柏林广播发射塔/ Berliner Funkturm ——“瘦高个儿”(Langer Lulatsch)
广播发射塔以巴黎埃菲尔铁塔为蓝本,建成于1926年。塔高147米,基座20米见方,重约600吨,是个名副其实的“瘦高个儿”。
观景台设于126米高处,乘电梯或拾级而上610级台阶,人们便可一览柏林全景;走进四方的高空餐厅,高加索核桃木墙面、白色木地板、昂贵木材和贝母制成的桌柜,不动声色中将你带进一百年前的优雅氛围中去。
柏林电视塔/ Berliner Fernsehturm ——“远程芦笋”(Telespargel)
柏林的瘦高一族中,还有个比“瘦高个儿”更出名的“晚辈”。高368米的柏林电视塔不仅是柏林、也是全德国境内最高的建筑。印象君在柏林路盲的时候,基本都把它当做指路明灯。
电视塔得名“远程芦笋”(Telespargel)自然是因为其外形和德国人对芦笋(Spargel)爱得深沉。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 Kaiser Wilhelm Gedchniskirche ——“口红与脂粉盒”(Lippenstift & Puderdose)
虽然绰号脂粉气十足,但建筑的本尊却自带凛然的铁血气息。威廉皇帝纪念教堂坐落于著名的购物中心Kudamm大街上。喧嚣闹市之中,突兀地看到68米高的钟楼残骸,人人都不免多瞧上两眼。明明可以修缮或重建,柏林却偏不——是的,柏林人的骨子里有保留和反省历史的特质。
威廉皇帝纪念教堂最早落成于1895年,当年还远远没开始时兴“残缺美”。威廉二世皇帝下令建造了一座宏伟壮观的教堂纪念祖父威廉一世。这座带有哥特式元素的新罗马式建筑主钟楼高达113米,是当时柏林的最高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老教堂在一场英军的空袭中遭到了严重损毁。战后,建筑学教授埃贡·艾尔曼(Egon Eiermann)计划将残骸完全拆除,原址建造现代风格的新教堂。这一方案遭到了柏林市民的激烈抗议。妥协的结果是:68米高的旧教堂钟楼残骸得以保留和保护;残骸周围建造四栋新建筑:八边形的教堂中殿、六边形的钟楼、四边形的礼拜堂以及前厅。
新教堂建造在八角形的混凝土基座上。教堂内著名的“考文垂的十字架”(Nagelkreuz von Coventry)来自英国考文垂大教堂的楼顶,它在二战中被德国空军炸毁。教堂墙壁呈网格状,由超过3万块玻璃窗组成。法国玻璃艺术家Gabriel Loire将彩色的玻璃切割成不规则的小块,重新组合成正方形,嵌入混凝土铸成的墙壁格子中。这些湛蓝、宝石红、翡翠绿和灿金色的玻璃组成一道举世无双的幕墙,在光线照射下宛若宝石。
就这样,战争残骸与新建筑合二为一。二者又在气质上对比鲜明,构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与无形的压迫感,被认为是警示战争的经典之作。
责编:郭妍汐、刘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