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上海公安:首创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系统

2016-10-05 09:50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奥诗兰黛 澳优奶粉排名第几 八荒俯首 霸道总裁的陷阱 霸上不乖小逃妻 淘便宜www.koumen.net 白皑皑小魔仙大电影 白虎小姐混战门 白雪松武判官归京 百里挑一李海鹏 半裸江山19楼

  以黄浦为例,该区目前就在4个路口进行了试点安装,而全市首批安装路口共有42个。试运行20天,黄浦就在四川中路滇池路路口抓拍了违法行为388起,其中,闯禁令385起、黄线违停3起。

  推广24小时不休息的“警察”

  心中无法,处处是探头

  服务大整治行动常态长效

  昨天下午,记者在黄浦的大数据信息中心看到,相关抓拍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地工作,显示屏上,一辆辆因为违反了各种不同种类违法交通行为的车辆信息被截取,并且配有4-5个可以辅助证明其违法的图片。下午时分,一辆沪B牌照的银色轿车在四川中路滇池路被电子警察“记录在案”,原来,根据禁行标志,该处属于单行道,这辆驶入的轿车已经违反了相关规定。

    相关新闻:沪42个路口安装"高能"电子警察 可拍压实线等违章

  据介绍,这些新启用的电子警察,是对传统电子抓拍系统的提升和创新,官方名字为“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系统”,通俗而言就是“高智商”的电子警察,其将结合高清图像监控系统的高清摄像机获取视频资料,对视频数据中的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除了传统电子警察关注的闯红灯,这些更“聪明”的电子探头将视线范围扩大到了抓拍违法停车、闯禁令、违法压实线、违法掉头、逆向行驶、违法强行变道等多种交通违法行为。

  大整治工作已经开展3个多月,整治违法行为没有时间界限,但要持续深入推进整治违法行为这项工作,除了要完善交通执法管理勤务机制、加强法制保障等工作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把科技信息化应用作为常态长效严格执法的一项基础前提。警力有限、科技的力量无穷,推广“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装置”,就是推广24小时不休息的“警察”,就是向科技信息化要警力,切实通过提高执法效能来解放警力,真正把警力用到那些不具备电子警察执法条件、而需要人工执法和管理的地方去。今年4月26日以来,静安区在威海路、成都南路等3个路口建设使用这种装置后,有效查处机动车逆行、实线变道、滞留网格线、驶入非机动车道等多种违法行为9000余起。目前,上述路口放入违法行为比之前下降了近一半,驾驶员的守法意识显著提升。

  目前,全市所有区县的部分主干道路上,均已加装了配套的设备和系统,24小时监测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违法行为,并将以违法处理单的形式通知违法者接受处罚。今后,即便路口没有警察,也将会有一双“眼睛”在无形地监督着行车者的行为,弥补了警力不足的现状。

  除了黄浦之外,虹口也已经在多个路口试点安装了相关设施。通过对智能识别系统的摄像角度、摄像焦点、位置标定、取证时间跨度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其已经将智能识别系统的图像抓取有效率提高到90%,也就是说,自动生成的图片九成以上是可以直接作为交通违法行为的证据被使用的。

  深度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装置通过大数据技术,综合分析画面内车辆运动轨迹、静止位置和时间判断,通过多种数据“算法”来实现对多种交通违法行为的自动识别,实现“一机多用”,同一个设备既能查处闯红灯等影响安全的严重违法,也能自动识别包括压实线、违法掉头、滞留网格线、逆向行驶、违法停车等常见的机动车违法行为。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装置相比功能较为单一的电子警察,执法效能显著提升。目前,全市所有区县的部分主干道路上,均已加装了配套的设备和系统,24小时监测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违法行为,取得了初步成效。

  今年4月,静安分局率先试点应用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设备,形成了“系统智能采集+人工甄别处理”相结合的交通违法查处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经过全市16个区县的共同努力,此技术已在全市范围推广,整套系统装置主要由前端采集设备、后端识别、数据传输与交换、数据接口等四部分组成,它主要整合了道路上的电子警察、治安卡口、高清探头等前端采集的图像监控信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高清监控设备采集的交通违法视频数据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按照技术标准形成车辆违法数据,最后经公安交警部门审核后,对违法车辆进行处理,实现对交通违法的实时发现、实时报警处理。它是对交通违法进行“非现场执法”的一种创新形式。

  心中有法,一路无监控

  东方网7月15日消息:据警民直通车上海,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行动开展以来,上海公安机关在“全覆盖、零容忍”严格执法的基础上,把科技手段的应用作为常态长效机制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大力推进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系统建设,运用图像视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扩大非现场执法覆盖面,服务大整治行动常态长效机制建设。目前,全市第一批42个路口启用这种高科技设备,下一步将在全市推广。

  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装置对现有的治安监控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复用,将其运用于交通执法。治安监控设备覆盖面非常广,用好这些设备,将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地拓展“非现场执法”的覆盖面,通过叠加效应,与民警的现场执法形成有效互补,最终提高执法效率。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装置就像一双“眼睛”,在街面上监督着驾驶员的交通行为,处处提醒驾驶员要规范行车。长此以往,有助于驾驶员从内心养成良好的行车习惯。

  上海警方提醒广大交通参与者,今后,随着“交通违法监控智能识别装置”的不断推广,智能化、信息化非现场执法的覆盖面会越来越广,不管在哪条路、哪个路口,不管是对违法变道还是违法停车等各类违法,开车都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归结一句话,就是“心中有法,一路无监控;心中无法,处处是探头”。

  拓展非现场执法覆盖面

  整合街面执法监控资源

  自动识别多种交通违法行为

   据《劳动报》报道,今后,申城将利用科技手段,大范围推广和实施“非现场执法”。记者昨天获悉,目前申城已在全市42个路口试点安装“高智商”电子警察,相比传统电子探头,其除了能抓拍闯红灯之外,还将压实线、逆向行驶、违法停车、违法掉头、滞留网格线、违法强行变道等行为列入抓拍范围之内,让交通违法行为无处可逃。

  深入推进大整治常态长效

  应用大数据技术

  借助多种数据“算法”

  智能分析交通违法视频数据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