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钱塘江畔的建筑奇迹
走进G20峰会主会场,第一眼就发现这座建筑采用了大量中国传统元素,无论是会场整体构造、装饰装修,还是与会人员的桌椅、文具,都让人彷佛“穿越”至中国古代,置身于高雅别致、大气磅礴的艺术殿堂。
与此同时,充满杭州元素的“纱灯”在主会场闪闪发亮、熠熠生辉。屋顶中心灯饰灯高2.5米,外圆直径9米,薄如蝉翼的轻纱上绘以旖旎的杭州风光,灯光膜表面绘制青花瓷图案,是杭州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诠释。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占地19万平方米,南邻七甲河,西距钱塘江800米,总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是目前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单体建筑。该中心是一座集会展、会议、商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博览中心,设计国际标准展位7500个,综合性会议室28个,能满足举办G20、APEC、达沃斯等高规格国际会议的要求。规模6万平方米的屋顶花园结合1.1万平方米的城市客厅,既能满足高规格接待、高标准宴会、高档次精品展的需要,又将成为钱塘江畔又一新的亮丽风景。
人民网上海9月12日电 (记者孙小静)G20杭州峰会期间,作为主会场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在以其韵味独具的江南特色、美轮美奂的大国风范,吸引着中外观众的视线。这座目前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单体建筑,施工总承包方为中建八局总承包公司。中建八局总部位于上海,日前,记者跟随该局人士重返杭州,细细品味这一建筑业奇迹。
会场墙面,装饰20幅东阳木雕壁挂“中华二十景”,每幅作品宽1.5米,高6.45米,雕刻主题为黄山、敦煌莫高窟等享誉中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项目刚开工时,就在地下土方开挖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绿色施工仗,为以后的施工树立了样板。
项目以“王玉岭鲁班工程创新工作室”为主体,围绕科技立项计划组织攻关活动,优化取消了混凝土施工中的“后浇带”,引进“跳仓法”等先进技术,彻底抑制了超大面积底板混凝土裂缝通病。
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既是智能建筑,也是绿色建筑,因此,绿色、节能、环保就成了施工主题的应有之意。
混凝土60万立方米,可以填平280个标准游泳池……
建设这样的工程,机会难得,使命光荣,一个个难题实际上就是一个个课题。项目部通过技术攻关,取得数十项科技成果。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刊物共发表论文30余篇,获发明专利和实用专利共49项,超大面积预应力梁板结构递推流水施工工法被评为国家级工法,屋盖钢结构综合施工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这些方法,项目团队完成了从18米到72米管桁架的安装,用最重达每平方米2.8吨的钢构件“织”成长300多米的飘逸彩带,以及重达1197吨的飘带网架。“城市客厅”为球面直径达60米、高度42米的半球型“穹顶”建筑,钢结构的吊装、玻璃幕墙的安装,都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置身其中,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工程大量采用“外遮阳系统”。在裙房28米以下向阳的一面,采用双层玻璃幕墙,外层防风雨和保温隔热、隔音,内层进一步强化保温隔热功能;在会展中心东西车道设置遮阳卷棚,在南立面30米至41米玻璃幕墙之间设置了穿孔铝板遮阳系统,在西立面玻璃幕墙外侧设置了疏密不同的铝合金百叶遮阳系统,在城市客厅上空设置了曲线型铝单板遮阳系统,极大地降低了建筑能耗。
与主会场配套的就餐区域——城市客厅,是峰会期间各国领导人举行午餐的场所,则将现代国际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大气包容、轻松愉悦的氛围。
作为中建八局迄今为止最大的BT项目,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在钱塘江畔上演着“杭博速度”与“杭博奇迹”。
古色古香 大气磅礴
同时,在无柱大厅屋面位置,安装单晶硅光伏玻璃,总发电量137KW,使用寿命25年以上,对展厅能源系统形成补充。而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大量采用太阳能灯,在工地现场设置13个配电房,采用无功补偿设备,利用降峰补谷的方式,节能增效。推广使用高分子建筑模板,可以重复使用20余次。
绿色建筑 绿色施工
“两横三纵”的施工道路体系,由北向南流水施工方法,创新发明智能可调挤压式锚索承载头——成为项目团队在土方开挖阶段的制胜法宝,不但极大地减少了机械投入量,避免了物料的二次倒运,使总工期提前了一个月;同时,将可回收预应力锚索与传统压顶梁技术结合,对基坑周边加固,实现了锚索100%回收,避免了对地下空间的污染。
与陆地造园相比,屋顶花园的空间布局受建筑固有平面的限制和建筑结构承重的制约,施工要求非常高。为了减小荷载,全部采用不到一吨的小型挖机作业,尽可能使用人力施工,最多的时候有550人同时在现场作业。因此,这是一个利用小型化、迷你化、轻型化手段建造起来的超大化花园。施工过程中解决了6万平方米屋面的漏水问题、攻克了5万多立方土方垂直运输和水平运输问题、化解了大量珍贵苗木在80公分至120公分厚种植土层养护生长的难题,整个施工过程不但绿色环保,而且尽显人文关怀。
土方开挖总量约220万立方米,可以填平钱塘江近400米;
项目团队运用BIM技术对工程钢结构体系建模,形成三维模型,在电脑上进行虚拟拼装;总钢构件6万余件,通过对每个构件进行定位编号,工厂按照编号生产加工,再运送到施工现场组装。施工过程中,采用10台轨道式可移动塔吊进行吊运安装,并在钢构件上安装传感器,数据实时传输到手机和电脑,以便随时监测钢结构体系稳定情况。
城市客厅是球面直径60米、建筑高度达86米的球缺结构,是世界最大屋顶城市球壳之一,覆以玻璃幕墙,形成通透、明亮的效果,置身其中,可以尽览四周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