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资本与创业者同台共谋:中国智能出行如何走出山寨走向国际?
在智能出行论坛,镭神智能创始人兼总经理胡小波、MINIYE创始人兼CEO刘国清、同创伟业合伙人童子平、东方富海合伙人周绍军、艾尔威科技董事长左国刚、中兴合创创始人兼首席合伙人丁明峰,6位就“互联网+交通背后的商机”的主题展开了讨论。
2016年6月29日,由清科集团主办的2016中国智能硬件投资峰会在深圳举行,四十位专家高强度聚焦。从酷娱潮流、智能家居、智能健康、智能出行四大板块进行探讨,立体呈现行业态势。解码智能硬件这个移动互联时代的超级大入口,如何演化出多元的生态级商业圈。
在智能出行论坛,镭神智能创始人兼总经理胡小波、MINIYE创始人兼CEO刘国清、同创伟业合伙人童子平、东方富海合伙人周绍军、艾尔威科技董事长左国刚、中兴合创创始人兼首席合伙人丁明峰,6位就“互联网+交通背后的商机”的主题展开了讨论。
以下是精彩观点汇总:
中兴合创创始人兼首席合伙人丁明峰:谈民族情结没有意义,低头做好自己的事情
代表老深圳欢迎大家,作为老山寨之都,深圳也是全世界人民硬件创业最神往的地方。我是丁明峰,过去从事16年行业、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我们比较专注这两个领域。
我们的主题叫做智能出行,刚才开玩笑说今天的主题系是智能硬件,我们头脑风暴的互联网+交通的商机,谈到互联网交通,改变全球最大的事件是优步和滴滴,包括专车。我记得四年前,我在Google的大院看到特别丑的车,Google宣传他的自动驾驶车,车顶上有一个大陀子,掀起全世界智能驾驶的新模式。
自动驾驶从GOOGLE开始掀起自动驾驶的热潮,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日本、中国,在交通领域、汽车领域都很热。反思另外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中国汽车行业是相对落后的,尤其是国产化和大街上跑的品牌。从1994年来到深圳,我们来到这个行业时,即时通讯行业在中国各个产业里打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打到人家家门口的战略。我们基本上靠低成本,低价格,美其名曰高性价比,但是在智能驾驶的领域,未来的竞争舞台上我们能有多大的胜算?
时间有限,中国人勤劳勇敢。
我个人认为纯粹从一个国家民族情结来看谈一个产业没有意义,全球化是趋势,各国各有分工,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情,美国人做好他的事情。我每次问创始人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把美国人的毛利率降到35%以下美国人就不玩了,因为他的人力成本摆在那里。实际上我们在很多行业里一直在蚕食,根本上来讲,一批做好了以后看到人家人工智能玩GPU,差距确实很大。我也参观过英特尔,英特尔说他们最牛的根本不是设计团队,而是我们的工厂。智能交通和智能出行是未来大的题目,寄希望在座的各位创业家和投资希望共同思考的问题,希望十年能坐上你们的车,我们中国产的智能驾驶车,谢谢。
镭神智能创始人、总经理胡小波: 5-10年内会有国产自动驾驶车
各位下午好!我是镭神智能的胡小波,镭神智能目前主要是在做激光雷达,另外是激光灭蚊炮和灭蚊机器人,原理样机已经出来了。
我是做激光雷达的,无人驾驶汽车顶着一个大陀陀就是64线的激光雷达;但是他们的激光雷达价格非常贵,64线大概8万美金,当然那个公司还有32线和16线,不管是32线还是16线都不便宜,32线大概2万,16线大概8000多美金,可能比有一些车要贵。如果自动驾驶是基于国外的激光雷达,我觉得实现自动驾驶基本上可能性不大,因为成本太高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去年出来,我第二次创业的其中一类,就是因为当时看中激光雷达的市场。根据我本人在激光和光电行业十多年的资源和经验,做了一些评估,我们认为镭神智能能解决无人驾驶里最核心传感器激光雷达的技术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控制问题。
我自己投了一些钱,北极光天使给我们投了几千万,我们做第二轮融资,现在已经差不多了。为什么我们在这样的资本市场情况下还比较顺利?核心的有几点,激光雷达是无人驾驶汽车里必不可少的核心传感器,而且是成本最高、最贵、最难做的传感器。无人驾驶一定要用用64线、32线激光雷达?我认为不一定,我的看法是随着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进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方向是多传感器的数据融合,你的数据进行相互的交融,让摄象头去干更多的活,把激光雷达的线速提起来,成本才有可能、有机会降到合适的程度,才有可能让车厂用起来,这是我的看法。
我觉得我们还是很有机会的。在自动驾驶领域,成本最高的部件,除开软件的东西不算,硬件激光雷达是最贵的,软件没办法算。从硬件来看,据我所知,毫米波雷达已经很成熟了,77G从芯片到后面的封装国内有些地方也干出来了,强化方面还有一些延时。我们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从三角测距的原理,TOF的原理,固态的激光雷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三角测距像AGV,它也是机器人,也是相当于无人驾驶,他可能不需要那么远,像扫地机。别看扫地机很简单,卖几千块钱一个就带激光雷达,不带激光雷达就几百。真正要把它的算法做好,结合激光的、视觉的都是很难的,一样要解决环境的感知,周围的环境有什么障碍物,得通过算法,得只有自己在哪里,还得解决路径规划。路径规划就是解决怎么走,怎么走才能有最优的路径或是覆盖得了。
我认为在基础的硬件方面,我们还是很有信心。
国内我看不到,全球可能美国和德国、日本有几个,他们在工业用了激光雷达。自动驾驶方面我们的4线、8线、16线雷达今年年底可以出来。我认为激光雷达做到16线就足够了,不需要32线、64线。32线、64线确实好用,但是数据处理量太大,对处理器的要求太高,另外是人工成本。全球找不出人能搭一条自动化生产线,能把32线、64线的激光雷达自动生产出来,没有任何可能性,4线、8线、16线是有机会的。
中国人的头脑还是蛮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