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第一门户网站
摘录如下:
未来科技进步趋势将从“互联网”向“物联网”发展,智能驾驶是“万物互联”的最好载体,“无人驾驶”是汽车智能的终极发展方向。科技型公司加速智能驾驶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ADAS(Advanced Driving AssistantSystem)是智能驾驶最好的落地点。
无人驾驶板块关注度显著提升,主要由于:
1)跨界而来的科技型公司(如特斯拉、苹果、BAT等)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亦吸引消费者和资本市场关注;
2)5G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使得实时车联和无人驾驶成为可能;
3)传统车企在竞争压力下,加快研发和并购进程。
* 智能驾驶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技术、立法、产业化同时推动。我们预计能够实现全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硬件有望于2020-2025年量产,结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驾驶服务推广有望在10年后逐渐普及。科技型企业和传统整车巨头抢滩智能驾驶,加速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特斯拉自动驾驶版本已于2015年底装配量产车,中资科技公司如蔚来汽车、和谐富腾、乐视汽车等预计将在2017-2018年投放量产产品。与此同时,大规模路试和兼管立法与之同步进展。
* ADAS是智能驾驶的关键落地点,参股和收购是上市公司介入ADAS的主要方式。科技型公司产品设计更加从用户出发,组织形式更加灵活,但产品制造逻辑仍因循或参考传统汽车路径。模块化ADAS是从传统汽车向无人驾驶进发的重要方式,也是智能汽车的关键落地。预计2020年中国ADAS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传统零部件供应商保持优势地位,创业型公司参与度亦将提升。中资ADAS公司有望通过“模仿+自主创新”方式跑步前进,优秀公司相对稀缺,上市公司将通过参股和收购方式进入相关领域。
* 感知元器件和执行机构亦值得重点关注。本报告梳理了创业型ADAS公司进展,其主要技术路径包括基于摄像头图像识别的环视系统,以及叠加雷达的综合感知应用,如碰撞预警等。ADAS主要由:感知单元、程序算法、执行机构等几部分组成。感知部分包括: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执行机构包括制动系统等。感知元件和执行机构有望分别形成数百亿元级别市场。此外,智能驾驶还可能带来的投资机会包括:高精度地图、车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
* 风险因素:
1)多数上市公司进入智能驾驶领域以参股和并购的外延式扩张为主,自身经营发展和新业务整合协同能力需要跟踪验证;2)未来1-2年产品真空期,来自智能驾驶的盈利贡献比例较低;3)相关标的高估值缺乏安全边际;4)上市公司高管减持风险等。
* 投资建议、行业评级:无人驾驶是汽车产业终极发展方向,但未来1-2年智能汽车产品相对稀缺且盈利贡献有限;智能驾驶板块或持续呈现高估值的主题性行情;被并购标的的市场地位将成为公司估值的重要参考因素。维持行业“强于大市”评级。建议重点关注:万安科技、拓普集团、亚太股份、星宇股份、均胜电子、双林股份等。
正文:
| 智能驾驶:全速前进,步入现实
“无人驾驶”加速,预计全自动驾驶的汽车硬件有望于2020-2025年量产。
无人驾驶板块关注度显著提升,主要由于:
1)跨界而来的科技型公司(如特斯拉、苹果、BAT等)加快了技术进步的步伐,亦吸引消费者和资本市场关注;
2)5G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使得实时车联和无人驾驶成为可能;
3)传统车企在竞争压力下,加快研发和并购进程。我们预计能够实现全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硬件有望于2020-2025年量产,结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驾驶服务推广有望在10年后逐渐普及。
智能驾驶按照汽车控制权及安全责任分配可分为不同级别。
不同组织的分级标准各有不同:美国高速研究所(BASt)、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国际自动机械工程师学会(SAE)的标准大体相同,具体级别稍有差别。其中SAE分级最详细,将无人驾驶技术分为0到5级,分别对应完全手动驾驶、辅助驾驶、部分模块自动化、特定条件下自动化、高度自动化以及全自动化的无人驾驶。而NHTSA将高度自动化和全自动化的无人驾驶都归类为4级。0-2级仍以手动驾驶为主,需要驾驶员观测周边驾驶环境;3级及以后则为智能驾驶系统观测周边环境。
汽车行业当前处于1-2级,预计2020-2025年可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汽车量产。
目前1级和2级辅助驾驶已经成熟量产,包括1级警告提示类功能车道偏离预警LDW、前撞预警FCW、盲点检测BSD、交通标志识别TSR等,以及2级干预辅助类功能自适应巡航ACC、车道保持辅助LKA、紧急自动刹车AEB、智能远光灯IHC、自动泊车AP等。3级综合功能自动驾驶已有充分技术储备,如丰田的公路自动驾驶辅助AHAC,特斯拉的自动巡航Autopilot,以及通用的Super Cruise,预计2018-2020年实现量产。高度自动驾驶已经进入试验车阶段,预计2020年可达量产水平。最终完全自动驾驶预计将于2025年实现。
智能驾驶将进入高速发展期,技术、立法、产业化同时推动。
科技型企业和传统整车巨头抢滩智能驾驶,加速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特斯拉自动驾驶版本已于2015年底装配量产车,中资科技公司如蔚来汽车、和谐富腾、乐视汽车等预计将在2017-2018年投放量产产品。与此同时,大规模路试和兼管立法与之同步进展。近期,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封闭测试区开园仪式上透漏,中国首个无人驾驶标准或将于两个月内发布。
智能驾驶带来汽车行业新机遇
智能驾驶未来空间格局或呈现金字塔结构。智能驾驶的行业空间结构呈现三层:
1)OEM和科技型公司,传统车企仍然掌握汽车生产资质和整车控制集成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型公司则凭借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方面的优势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2)ADAS供应商利用掌握的感知识别算法等为车企和科技型公司提供ADAS系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