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清华大学邓志东:挑战与机遇,中国智慧交通与新基建的发展
交通运输部于 2022 年 8 月 8 日也出台了《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自然资源部也印发了《关于做好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应用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重庆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应用试点。我们看到新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开始推动自动驾驶的下半场商业运营构成闭环,同时倒逼我们的技术进步。
百年汽车产业作为传统的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所说的汽车产业的 " 新四化 ",包括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与共享化的发展趋势。另外汽车产业从传统制造业转型为 " 出行即服务 " 理念下的现代服务业。还有 " 软件定义汽车 " 以及从 " 功能汽车 " 向 " 智能汽车 " 的发展,这些都已经成为业界的一种共识。
也就是主驾没有人,把安全员放在副驾的时候进行类似网约车的载客试运营,但仅在北京市政策先行区的开放场景进行试点测试,且有严格的准入机制。这是全球首个 " 主驾无人 " 的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收费服务,是里程碑事件。相关试点企业终于看到现金流,看到商业回报了。
要着重指出的是,这与我们早期的远程遥控或遥操作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现在的 AI 边云接管是预测式的,仅对小概率的边缘事件进行远程接管,且接管是利用数字孪生与真实现场数据构建的虚实平行世界、基于人工智能进行的预测来完成的接管,这样就可以实现一对十、一对百的接管,就可以逐步进化到完全无人的 L4 自动驾驶。
总之,可以把安全驾驶员逐步放到边云端,利用虚实平行世界和 AI 赋能的接管预测,更高水平地将人类的智能闭环进去。同时充分发挥我国独特优势,通过政策引领和应用场景创新,加快推进面向 L1、L2 自动辅助驾驶,L3、L4 自动驾驶的 5G-V2X 城市新基建,特别是限定区域智能路网新基建的建设 , 通过静态交通、单车智能、网联赋能或车路协同等方式,走出中国智慧停车、智能汽车、智能交通创新发展与商业化落地之路。谢谢大家。
3、通过政策引领和应用场景创新,在人工智能有短板的情况下利用商业化试点运营形成的倒逼机制,来加速中国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发展,直面全球汽车产业的百年变局与重新洗牌,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产业布局,强链补链,重塑全球性的民族品牌,我们有很大的机会。
今年 4 月北京市在国内首次开放主驾无人副驾有人 RoboTaxi 示范运营,同年 7 月开放主驾无人的收费服务试点。4 月份还不能收费,7 月份可以收费了。目前累积订单量已超过 43 万人次。
2022 年 8 月 17 日,36 氪「数字时氪 · 未来交通论坛」在北京望京举办。论坛以汽车产业发展视角,汇聚政界、学界与产业专家,围绕 " 新周期重塑产业新格局 "、" 新转型打造中国新势力 " 展开思想交融与碰撞,共探未来交通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路径与解法。
更重要的是场景的创新会倒逼技术的创新。我们去解决一个通用的、更大应用场景的 L4 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可能会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去做应用场景的创新设计,去分析可能的安全风险,甚至去做物理的隔离或做行驶的规避,从而降低技术落地的难度,逐步实现更复杂应用场景的商业化实践。
我们看到政策创新正在引领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商业化的运营主要是形成倒逼机制。技术搞了那么多年,都是投入没有产出,需要进行商业化运营倒逼技术的进步。需要在远程安全监控体系的保障下,从 " 主驾无人 " 到 " 全车无人 ",再到一对多的 AI 边云预测接管,逐渐做到 L4。
在自动驾驶的下半场,Demo 车正在走向车规量产和商业化运营的道路上。顺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们需要自研电子电气架构,甚至研发新型线束系统,确保安全自主可控和技术的迭代。
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的技术发展趋势表明,智能汽车的商业化落地是王道。因此,在自动驾驶的下半场,商业化运营是至关重要的。需要从清洁能源,高级别的无人驾驶切入,以人工智能、高精地图还有激光雷达等技术综合实现智能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