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转变观念?,助力国家“双碳”目标早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当前,碳中和已成全球共识,世界各国纷纷按下“快进键”。近日,德国提出将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目标提前15年(至2035年)实现。
而在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明确将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作为我国落实“双碳”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国的碳中和进程备受世界瞩目,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心头牵挂。
如何有效助力“双碳”目标落地?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带来了他的思考和建议。与此同时,连续10年围绕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为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的他,今年又有何新建议?
南方周末:您每年都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今年“碳中和”是最大的热点之一,您对此是否有相关建议?
刘汉元代表:目前,从消费端、减少碳排放、能源的投入产出、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等多个角度来看,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无疑是主力军。但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双碳”目标落地。
因此,我将围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生产能耗考核、引导电动汽车成为电网储能终端、提高低碳能源自给率、减轻光伏企业税费负担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进一步推动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双碳”目标有效落地。
南方周末:除了“双碳”目标外,今年还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这是否也成为了您的关注焦点并有相关建议?
刘汉元代表:2月22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明确了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基于以上关注焦点,我将针对降低水产行业税费负担、优化进口饲料用粮配额分配机制及库存粮饲用拍卖机制、保障生猪生产确保市场平稳供应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为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鼓与呼。
助力“双碳”,观念问题仍是最大的问题南方周末:在当前的国内外环境下,您认为光伏行业想要实现低碳转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都有哪些?
刘汉元代表:其实,“双碳”目标利好整个光伏行业,但发展中也面临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观念问题依然是最大的问题。事实上,只要我们认识到、看到这是一种必然的要求和未来的现实,那么在政策、措施、产业发展、技术等方面都能找到解决方案。从研究和思考角度来看,无论是储能、新的电网建立,还是相关产业转型,已经有很多可行的、经济的方案摆在行业面前,可以去实施、去实践。
光伏行业最核心的可持续性发展点在于它的资源和环境友好性。光普遍存在,用它转变成电,使用后释放到大自然中的还是热量。对于地球表面来讲,光利用和不被利用,热平衡是一样的。光伏使用到高纯晶硅,硅也是地球上最多的三大元素之一。无论是光资源,还是原材料,这种无限性和友好性是支撑光伏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背景。
但光仍然具有不稳定性,增加了电网调控、平衡的难度。整个电网要从原来的集中式的发、供模式,转变成分散发、用模式,这需要能自动匹配、调度、平衡的智慧电网和智能电网。在这个过程中,技术上没有太大问题,但观念上以及实际运行模式上,还有很大的挑战。
南方周末:在您看来,过去几年的“弃风弃光”现象,主要原因是观念问题吗?
刘汉元代表:是的,这是部分观念和体制机制的不匹配造成的。行业碳中和路径确定后,政策与体制机制逐渐完善,虽然有挑战,但完全可以支撑未来20至30年内,建成比今天更稳定的电网。
未来电网只需要在用电端编写能源消费的要求和原则、供应端输出匹配原则,电网的运行全部可以自动匹配、自动平衡。电网缺电时,会给出价格信号,空调、冰箱等电器将尽量减少用电;电动车等有电池的设备,也可以在电网缺电时,反向供电。这就是智慧电网,无论是局域、区域、微网,都能自我调节,自动平衡、愈合。所以,未来风光的不稳定性将不会成为问题,依靠电网系统完全能够解决。
南方周末:您如何评价中国目前光伏产业链的发展?
刘汉元代表:从制造端看,我国已形成了全球领先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全球70%以上的光伏产品都是中国制造。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连续9年全球领跑,累计装机量连续7年全球第一。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在中美两国的各项产业比较中,光伏产业是与中国家用电器和高铁并驾齐驱、遥遥领先于美国的三大产业之一。
从消费端看,交通运输用油约占我国每年原油消费的70%,而燃油汽车百公里油费约为电动汽车百公里电费的4到5倍,因此以输出的等效能量计算,消费端的电价为油价的1/4到1/5。目前,世界原油价格接近100美元/桶,如按2021年平均价格70美元/桶计算,等效能量的电价成本约为15美元左右。当前光伏已实现平价上网,因此发电成本实际已降到了相当于15美元/桶原油的价格,且发电全过程零污染、零排放。
10年前,中国多晶硅几乎全靠进口,10年后的今天,到目前,全球前十大高纯晶硅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七席;前十大硅片企业中全部为中国企业;前十大组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八席,而且这还是在美欧联手对中国进行了多年“双反”之后我国取得的成绩。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200GW左右的光伏系统产能,其产品每年发出的电力大约会减少3.5亿吨碳排放。从制造过程看,生产200GW光伏系统大约需要消耗60万吨高纯晶硅,大约产生1050万吨碳排放,但其产品每年发电减少的碳排放达到3.5亿吨。也就是说,制造光伏系统每产生1吨碳排放,其当年生产的产品一年发出的电力将减少33吨碳排放。因此,这可能是人类历史和碳中和道路上,目前为止,规模最大、投入产出最高、节能减排减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从能源的投入产出看,生产1kW光伏系统全过程需耗电300kWh左右,而建成的1kW系统每年可发电约1500kWh,意味着制造光伏系统全过程的能耗,在电站建成后半年内即可全部收回,而系统可以稳定运行25年以上,其整个生命周期回报的电力是投入的50倍以上。
南方周末:据您观察,光伏发电会成为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助推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