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智慧城市 如何从“小聪明”到“大智慧”?
原标题:智慧城市,如何从“小聪明”到“大智慧”?
城市空间,将从物理世界映射、连接到数字世界。人们对未来城市的遐想,正在“智慧城市”这张蓝图里尽情勾勒和描摹。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智慧城市应用迈向深入,近期举办的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与2020世界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联合项目——南京“未来科技智慧中心”近日落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沈吉鸿介绍,项目将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5G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聚焦未来智慧城市和智慧园区,提供先进的解决方案。“众多5G应用将在中心落地,例如真机智能移动少走路的提法可能变成数据不孤独了,但人孤独了。所以,智慧城市建设不仅仅是数字化,还要让人和自然、人和社会更加和谐。”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对智慧城市的定义。他认为,除了将最前沿的科技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在设计智慧城市时“以人为本”的理念同样重要。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必须理解智慧城市的精神战略,智慧城市的拓展力和深度,其次需要考虑政府的投入与产出,关注老百姓的真实需求。“政府主导、以人为本,这样才有可能从历史、现在和未来,从自然、人文社会,从投入与产出这几个角度将智慧城市进行下去。”
“数字化城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二维图纸到三维设计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更加关注人、关注民生。”东南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建筑学院教授杨俊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团队一直在智能化城市设计、城市大数据预测等问题上不断探索,通过多源异构大数据精准地刻画人群,真正洞察城市的发展规律再来做规划。“比如在高精度层面上,去判断人到底是如何使用绿地的、有什么使用规律,他们有什么需求,然后再来进行绿地空间的设计和布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目前,南京、常州、高邮等城市都采用了多源异构大数据的洞察和分析结果来推进城市规划和建设。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理念滞后、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特色不清等问题,需要努力加以克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认为,此前国内很多城市所发布的智慧城市规划,都是在“单点突破”,也可以称之为阶段性成果。但分头建设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信息孤岛问题,二是重复建设甚至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而随着分头建设的持续深入,各领域之间的数据壁垒也将越来越高,未来打通之时也将付出更高的成本。因此智慧城市要有顶层设计,并且基础设施要先行。
“我们要将物理世界的城市与数字世界的城市进行一一映射和连接。”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王佳在中交国际中心数字论坛上,提出“数字孪生”的概念。“数字孪生”是为物理实体建立的数字模型。她认为,要想建设好智慧城市,核心是建设好城市级的数字孪生“底盘”,帮助城市的管理者实现上云、用数、赋智的目标。
(文章来源:昆山日报)
(责任编辑:DF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