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人工智能迫近科学和人文怎样转进?
鲁白:有一个误导,把科学和技术等同起来。其实科学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并不一定是因为有用才值得追求。“科学是生产力”的提法,表明我们还是把科学看成技术。
“李约瑟之问”的现代解答:追求实用,市场逻辑服从政治逻辑
鲁白: 在互联网、大数据,最近又冒起来的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导下,如何考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及其相互关系?
鲁白:张教授出生在人文之家,自己弹琴、摄影、读诗。您怎么看两者的关系?
蔡天新:数学的理性与诗歌的感性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延续自由。数学家靠一张纸、一支笔就可以构想,诗歌也一样。诗人也有很理性的,如艾略特是个哲学博士。我并非按照数学逻辑来写诗。但几何就像绘画一样,熏陶了我诗歌的画面感。音乐感很强的诗歌容易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过去5年,是我数学研究最有灵感的5年,这得益于我写作和旅行带来的想象力。撰写经典数学家的人生也提升了我的眼界。体验需要时间,并非所有数学家都在40岁前做出最好研究的。
未来中国的世界引领点:遵循生态价值观、以社会破解原子的孤独
原标题:人工智能迫近,科学和人文怎样转进?
个人体验与历史记录:人文和科学某种程度可以交融和相互提升
蔡天新:数学当然属于理论自然科学。但它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也有点像语文。语文由语言和文学两部分组成。在数学中,解决工程、技术等问题,对应的是语言,数论等纯数学所对应的则是文学。两端要相互依赖。
蔡天新:人文和科学很多时候相互融合。音乐和代数自古希腊开始都是关于数字1到7的学问;文艺复兴时画家L·B·阿尔贝蒂提出透视学,促成后来射影几何学的诞生;法国数学家彭赛列入伍后远征莫斯科被俘,在集中营里冥思苦想发展出现代射影几何学。音乐是时
这样来看科学精神,有两点显得特别重要。现代科学主张以公理体系,即最简单的方式解释世界。1704年,发明力学体系后的牛顿又出版了 《光学》,他特别强调以理性的分析提出科学的命题,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这里面最需要的是科学家的独创性。但科学见解有很多暂时证明不了,如“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波假设,直到100年后的今天才被证实。因此又需要有怀疑精神,准许证否,这意味着真理的标准可以相对化。库恩的“科学范式革命”论认为,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范式才是科学精神,在这里包容差异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