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人机合一,智慧医疗真犀利
2 月 1 日,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在互联智慧健康服务院线上门诊接诊 李嘉南 摄
半月谈记者张超
在各家医院门诊大厅,导医机器人早已不是什么稀罕物。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已从简单的导医服务渗透到就医全流程。智慧医疗,正以其技术优势悄悄改变人们的就医方式。
越来越多机器人接待就诊
半月谈记者在北京协和医院的门诊大厅见到一位“老员工”——2017年就上岗的导医机器人小医。小医可为患者提供亲和、智能的分诊、导航、咨询等服务,全程语音对话,对答如流。
“无需唤醒,随问随答,还不用休息,小医辅助导诊护士的工作,减轻了导医人员的工作强度。”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医疗产品总监孙熙说,导医机器人要在嘈杂的大厅里“倾听”,需要具备抗噪能力强、关键字精准识别等能力。
近年来,云知声、科大讯飞、百度、东软医疗等技术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均在医疗领域发力,从导医、候诊到诊断、检查、住院等各个流程环节都有相应的智能产品。
去年7月,云知声发布智能候诊产品。如果普及,未来在候诊室等待叫号时,候诊机器人将会主动与患者对话,完成病史采集,并实时将患者的病情发送给医生。“在见到患者之前,医生就能对患者病情有初步了解,从而提高医生问诊效率。”孙熙说。
人机合一诊断提高效率与准确率
在诊断中,医生也会有人工智能助理。科大讯飞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智医助理机器人参加了2017年的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测试,最终取得456分的成绩,远远超过临床执业医师合格线360分,在当年全国53万名考生中属于较高水平。
原来,智医助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它系统学习了国内顶尖医疗机构脱敏的患者就诊数据和国内外权威医学教材、指南文献和专家共识,包括53本医学院教科书、40万篇医疗权威文献,并融合了科大讯飞的“医学知识大脑”,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推理能力。
目前,多家医院引进了该套智能产品,尤其是医疗力量相对薄弱的基层医院。医生将患者的症状通过语音输入智医助理,系统就会自动根据患者的过往病史和症状,给出辅助诊断。
人机合一诊断过程中,医生填写病历,无需手工敲键盘。一套智能系统包括一个可夹在医生领口的医学麦克风、一个可装在医生口袋的发射器和一个可插在医生工作电脑上的接收器。
在接诊过程中,医生只需说出患者的病历,电脑上就会自动生成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之后,医生对电子病历内容作简单修改确认,即可打印给患者,并完成电子病历保存,极大提高了门诊病历书写规范度。
同样,下一步若要做检查,医生对着麦克风就能迅速地完成报告的输出。据介绍,超声科室一般配置两名人员,超声技师负责操作仪器,另一人做记录。有了智能超声助手,超声技师一个人就能完成检查。
人工智能“练就”犀利眼力
不仅在诊前、诊中,对于筛查病例、影像等资料诊后环节,人工智能也“练就”了老医生般犀利的眼力。以病历质控为例,目前我国医院病历质控工作量大、专业性强,但电子病历系统的模块仅能完成简单的形式质控,内涵质控仍需要专业人员手动完成,人力资源和业务需求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推出了智能病历质控系统,可准确理解病历内涵并进行缺陷筛查,重塑业务流程,大幅提高病历质控工作效率以及质控深度广度。
去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质控。半年后,医院拿出约4000份住院的病历,把人工质控和系统质控做了一个比较,中大医院病历缺陷查全率由71.4%提升到了83%,查准率达到85%。
专家展望,未来,人类全生命流程中的每个场景,都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企业谨慎而开放的探索,将促进智慧医疗把健康管理和服务支撑体系紧密结合,最终形成数据、服务、反馈的闭环。(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