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聚焦智能与创新
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是我国智能交通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盛会。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积极响应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以智能引领未来交通,以创新驱动科技发展,推动公铁水航等各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本次大会由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指导,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主办,是中国智能交通领域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强的行业活动之一,包括高层论坛及16个专题论坛。
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院士以“中国科技发展的回顾和几点建议”为题,梳理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5个里程碑,谈了70年中国科技发展的6点体会。他的报告直面问题,提出中国迈向科技强国亟待解决的3个重大问题:第一、世界级科学技术专家和战略科学家严重缺乏;第二,科技和经济结合不通畅,市场化环境仍是突出的薄弱环节;第三,科学精神缺乏,自信心不足。他认为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并且已在实践中发展完善成为一种民族精神。
交通部科技司司长庞松做了“创新发展智能交通 推动交通强国建设”的主题报告。他从运输装备和基础设施、出行方式和运输模式、行业治理和服务能力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智能交通发展状况,解读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对智能交通提出的新要求,并介绍了交通运输部目前在做的几个重点领域的工作,包括自动驾驶、智慧公路和智能航运三个方向。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院士就“海洋工程科技面临的紧迫需求与发展机遇”做了主题报告。重点分析了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海洋生态环境危机应对领域发展机遇和工程科技紧迫需求,并对推动海洋科技革命,研发深海资源开发利用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做出展望。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长君从近期的2起交通事故说起,提出反思,在道路交通工作过程中,除了科技投入,还缺乏科学精神。这里的科技应该包含科学和技术这两个层面,只有更好的把科学精神和技术的研发应用相并重,才能更好的针对现在的交通问题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以安全、高效为核心的交通强国。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建高 通讯员 郭丽君 李杰
来自各个行业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结合“十三五”我国智能交通发展成果和“十四五”规划,从不同领域介绍了中国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描画了中国智能交通的趋势与未来;专题论坛上,各专家学者从智能交通发展的需求和技术趋势出发,针对时下热度极高的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与产业发展、MaaS一站式出行服务、交通云脑、智慧路网管控、区块链、城市停车、自主式交通系统等热点议题进行研讨。
大会还揭晓了2019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年度人物、2019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创新人才和2019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并收录了100多篇科技论文出版会议论文集,发布了《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发展年鉴(2018)》《2019智能交通产品与技术应用汇编》等多个行业报告。铁路智能运输系统技术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贾利民教授成为本年度中国智能交通年度人物,他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提出高速列车技术谱系化的概念、技术架构和实现途径,确保了我国持续领先的地位;王家捷、曾文、王东峰、李萌、陆建、张晓春、魏运、吴超仲、于海洋、宋向辉十位来自智能交通不同领域的专家成果入选,为推荐和支持交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径;《高速列车在途状态感知预警与运维保障关键技术及应用》《特大城市综合交通运行复合感知与协同服务系统构建及应用》《HiCON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研发与产业化》等项目荣获本年度科学技术奖;《三维可视图谱库构建及交通拥堵持续时间研究》《高速磁浮线路平曲线最小半径优化分析》《航标漂移特征分析与防碰撞策略研究》等科技创新论文获得表彰。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介绍了“十四五”我国智能交通发展思路,主要谈了两个观点和三个发展方面的认识。他认为智能交通是我国交通运输全面升级和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手段和机遇,同时因为中国有世界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服务和交通运输的管理,理应达到世界级的规模。在正确认识智能交通的基础上,要抓住智能交通对整个交通运输发展变革的机遇,变革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
10月31日至11月2日,2019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在青岛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000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围绕“智能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主题,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从不同维度、不同领域探索新时代智能交通发展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