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
我们
投稿
反馈
评论 返回
顶部

内容字号: 默认 大号超大号

段落设置: 段首缩进取消段首缩进

字体设置:切换到微软雅黑切换到宋体

微信车载版问世,它能否成为腾讯发力车联网的"杀手锏"?

2019-10-02 17:14 出处:互联网 人气: 评论(
see you 孤岛惊魂三角洲秘籍 异界少女召唤术 fake love she's gone 火柴人前线 柯震东女友黄庆宜 横行霸道4 永丰

  安全,还有另一种:即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安全。考虑到车是开放空间,微信车载版设计了车主屏蔽不想播放信息的功能,并且下车后,车机不会保留任何通信记录。

  可以看出,腾讯推出微信车载版的初衷很简单:在功能上做减法,满足用户最基本的车上通讯需求,让用户在开车时能够安全地联系最重要的人、处理最重要的信息。

  可以想象,当腾讯基于生态和用户连接优势,从C2B的角度切入,打通车上ID,实现跨端、跨场景的互联服务之后,形成天然的服务闭环。

  那么,在车上,有没有一种尽量不分心的沟通方式?

  这就显示出了一种矛盾:沟通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但开车时看手机又是极度分心的行为。

  我们至少可以想象三种模式:

  

  而开车,是最常见的信息空白场景之一。

  这是因为,腾讯生态自身的丰富全面的场景,完全有能力基于对用户兴趣需求、以及车端场景的深度理解,实现智能场景化驱动的“千人千面+服务找人”。

  3)全新的车载应用框架,移动互联网应用生态有机上车

  从科技博主“钟文泽”对微信车载版的测评视频,以及智博会上腾讯副总裁钟翔平与长安执行副总裁谭本宏的现场演示来看,微信车载版属于车企前装定制化开发,在车辆出厂时就装有专属的微信按键,并且可以全程用语音交互完成收发消息,车主的双眼不用离开前方的路,双手无需离开方向盘。这样的设计和体验,基本可以保证驾驶场景下实现通讯刚需的安全性。

  如果人们在车上的这段时间里完全不碰手机与外界“断联”,那么用户的焦虑感是显而易见的。

  腾讯的思路很清楚——如果人们必须沟通又尽量保证司机眼不离路,那么,就将“沟通的需求”分为两种:通讯与社交。

  事实上,也正是凭借这种开放意识,腾讯虽然入局车联网赛道稍晚,但却迅速获得了汽车圈的“好人缘”。在今年4月的上海车展,腾讯提出“生态车联网”的概念,之后短短几个月,腾讯就迅速将东风、长安、广汽、长城、吉利、宝马等21家车企拉进了合作阵营里。

  答案很简单:安全。

  

  互联网是快速的,工业必须是慢下来的。过去二十年来,腾讯依靠头部互联网公司骨子里的“快思维”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水电煤”,却在如今一脚踏进车联网领域的一瞬间,开始敬畏,减慢了脚步。

  请注意,对腾讯来说,这种取舍是一种有代价的放弃。要知道,背靠肥沃的社交土壤,坐拥小程序、公众号、朋友圈等产品生态,当前阶段却仅仅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车上“通讯”产品。为什么呢?

  1)结合微信位置与车载导航,打造个性化的“活导航”

  微信车载版的一个亮眼功能,即是实现了微信的位置信息与车端导航的打通。如果用户在聊天中收到位置消息,能够迅速在车机上发起导航,实现多端的打通。

  2)超级ID上车,实现服务跨端、跨场景的全时在线

  比如,《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显示,北京居民平均通勤用时达56分钟,上海、重庆居民平均通勤用时达54分钟。另据福特汽车委托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有59%驾驶员会在驾车时使用手机微信。

  这样一番减法之后,腾讯把本可以功能繁多的微信车载版做成了最基础的实时通讯产品。

  

  这就是腾讯的谨慎的功能性。

  腾讯此番的做法可以说是“去伪存真”去掉车载社交这种伪需求,留下车载通讯这种任何时候都存在的真需求。并且,这个真需求有两个刚性:一是保持开车时与外界互联,二是消除最必要的信息焦虑。

  腾讯在微信车载版上,选择了最难的一种。

  

  这再一次证明几乎任何行业都符合的铁律:做加法易,做减法难。

  今年5月份腾讯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才正式公布了微信车载版的产品形态。从功能设计来看,微信车载版只是提供了驾驶环境中最常用的功能,包括消息播报与回复,查看未读消息、发送消息以及语音通话等。而对于表情、红包、图片、视频、小程序等非必要功能都做了减法。

  与此同时,“社交”对于开车来说,在腾讯看来,则有些过“重”了。

  更细节地,为了保障行驶安全,微信车载版基于行车的环境与应用场景进行了创新设计。内置微信车载版的车型,方向盘上会有一个“原装”的印有微信logo的专属按键,微信车载版可以实现全语音交互,结合方向盘上按键进行操作,让司机眼不离前方道路,手不离方向盘,全程不占用视觉、不需要手触屏幕,最大程度避免司机分心。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 蛮便宜网
  • 天猫内部优惠券网
  • Copyright © 2002-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