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智能建筑即将有章可循 发展瓶颈将突破
慧聪智能社区网讯 提要:高速发展了30年的中国经济,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促使人们对信息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他表示,智能建筑是高科技的产物,智能建筑学科是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汇,智能建筑的运行和维护取决于多层次的专业人才。
高速发展了30年的中国经济,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促使人们对信息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一时间,智能建筑与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的时髦词汇几乎同时进入了公众的视野。由此带来的是,智能化小区、智能化工程、智慧城市建设的如火如荼,智能与建筑的“联姻”更是被炒得炙手可热。
但是,几年过去了,人们逐渐发觉,智能并没有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融入生活,一些装备了智能设备的楼宇,依旧没有变得“聪明”起来。那么,智能建筑在快速发展中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瓶颈?最近,《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下称《运维规范》)正式开始编制,业界人士认为,《运维规范》一旦问世,智能建筑将走完“最后一公里”,真正“活”起来。
新型产业方兴未艾
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大厦于1984年在美国建成。虽然中国智能建筑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却十分之迅猛。上世纪90年代初,智能建筑在中国兴起,从早期接近世界先进技术的京广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上海商城,到近年来按国际一流要求设计建设的金茂大厦、上海博物馆、深圳赛格广场,智能化有效提高了建筑物的运行效率,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行业也由此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
“目前,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000亿元,从业企业至少有3000家。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日臻成熟。”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会长黄久松指出,“在轰轰烈烈的大型建筑智能化的同时,智能建筑近10年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由智能技术组成家庭娱乐、控制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系统,使人们的家居生活变得更舒适、更安全。”
运维跟不上设备变摆设
然而,当人们在为行业进步欢呼雀跃之时,一些行业现状却也令人担忧。《运维规范》主编黄久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行业目前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盲目追求大而全、炒作概念、达不到预期效果等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好东西得不到好使用,相关配套服务的缺失已成为影响行业发展的瓶颈。
售后维护跟不上已成为智能建筑的“硬伤”。黄久松介绍,全国投入使用的大型智能建筑有数百座,安装了智能化系统的小区有数千个,为使建筑物智能化,有关部门投入了数以亿计的资金,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工程竣工时,不少智能系统的确也能正常地投入运行。但是建成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劳永逸地享受下去,大量的工作还在后面。
事实上,建筑的寿命一般为70年,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使用寿命却远远达不到这个年限。据介绍,智能化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占整个智能化系统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但是由于“建管脱节”等种种原因,智能化系统能正常运行的仅占20%,部分功能运行有25%,有相当一部分系统“倒”在了运行初期或两年之后,因小故障无人修复而陷于瘫痪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