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中国交通运输线协会秘书处研究部
> 金 懋 > 正文
说说对智能交通的看法
2013-08-12 09:52:15 来源:Tranbbs.com 评论: 点击:
很久以前,有人问我对智能交通的看法,我说不乐观。在我看来,现在的交通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是制度问题,当中国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制度问题。但是说是制度问题等于没说,还需要具体的分析。
智能交通有着在中国发展的天然不足,就是技术太先进。太先进的弊端有三个,第一是不容易让人明白这个技术是什么,基本原理是什么,不可能让领导明白,那么订单就失去一半了;第二是技术先进就需要其他系统配合,问题是其他系统通常跟不上,往往要相配套可能要比引进一个新技术造价还高。第三是致命的,就是智能交通达不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这个是所有政府决策投资的时候不看好的最大原因。
这些年听过一些报告会,大致都是想从第三点上突破,不断强调智能交通在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或者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正如上面的分析,很难,因为确实很难出效果,要吗是现实环境的约束,要吗是技术还不够先进(不匹配),要吗是无法兑现目标。总之,不是很容易做到,但是为了卖产品似乎正是不得不走的道路。
其实,我觉得这些项目是有些问题。首先买点说的好,不能完全兑现怕是销售中的大忌。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就是在既有技术基础上二次研发,如招车软件,就是在智能手机和出租车两大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有这两大平台当托,事情总不会差到什么地方。至少技术是可以应用的。
这里面说到另外一个问题了,城市政府应当开放交通数据,或者其他信息这样才能有助于新技术的研发。这方面我不是专家,但是我可以另一个方面来说,新技术和新的创意,最好是在风险投资介入的基础上搞比较好,更确切的说不适合从大学这样的地方搞出来。因为大学更多强调的是研究,说穿了就扩大知识面的工作,而和具体的市场容易脱节。
智能交通项目的成功其实出路在与市场的结合。分两个方向,一是上游的投资者,找到好的投资者是很重要的,二是中游要找到平台和平台之间搭接的缝隙,进行渗入。说一点,我自己的推理,在招车软件出来后,我就想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公司给出的软件不是出租车的招车系统,而是给出的公交车(地铁)的招车软件,又会是怎样呢?这本来是个思路,但是翻转过来想,如果知道点到点的远距离出行数据,那么是不是公交可以开发出新的服务。想了一段时间,由于不是我的研究领域,缺乏经验,所以也不知所云。前一阵子,出来了订制公交出来了,倒是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当时思路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不过订制公交的研发者可能更多的是从机场大巴这样的运输组织获得灵感的。
我来说说下游的问题,也就是市场的问题。
智能交通说到底是一个产业,和所有的产业发展一样都需要市场的培育,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怎样才能贴近市场呢?针对产品,我觉得搞一些技术联盟是至关重要的。想当年操作系统也不就是DOS一家,好像有很多家吧。在基础的研究标准上要有技术联盟,容易统一技术标准,不容易走太弯的路,再有就是联盟本身也是很好的技术推广组织,至少可以节约一定的推官费用。还有就是可以在技术上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协作,呵呵,这一点有助于未来产品介入政府的一些采购项目。技术联盟可以节约信息交换费用,大家可以在一个平台进行交流思想。
再来说说技术联盟的事情。
一方面可以从既有的政府下面行业协会入手,把企业整合进入到这样平台上,不过官衙门办事效率可能不高;还可以有大型的智能交通企业牵头搞,不过这样容易搞成一言堂和垄断;还有就是找到像腾讯或者阿里这样的金主,有技术上面的一点点小癖好,愿意投资,愿意玩玩,也许也是一个出路。
总之,智能交通发展什么内容,用什么技术,这些都是技术人员和市场的事情,但是如何发展,在现有制度约束条件下,却需要认真思考。客观的说,技术联盟或者说是产业联盟都要早晚要走的路。智能交通是典型的知识分立性的行业,知识分布在不同人当中,但要走向市场却需要有公共的一些技术平台保障。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责任编辑:吕圣霞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关于its与投资的关系
下一篇:7月铁路货运环比大幅下降16%,判断基本已经见底
分享到:
评论排行
[专栏文章:24 篇]人物简介
月排行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