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智能交通ETC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导读]短短数年,我国ETC的产业发展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但是相对于我国超过一亿辆的汽车保有量来说,目前我国ETC用户的普及率只有3%,和近邻的日本(普及率90%)和韩国(普及率50%)相比还比较低……
曾几何时,ETC还是几个看起来很晦涩的英文字母,不为公众熟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提升,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交通以及公路交通的机动化、智能化得到加强,智能交通产业得以迅猛发展。作为我国智能交通的热点领域,ETC(电子不停车收费)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ETC系统联网开通运营的逐步完善和扩大,ETC如今已成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词,并逐渐成为绿色环保的代名词之一。
一、国内ETC市场发展迅猛
ETC电子不停车收费最大的优点就是提高通行效率。一辆车通过ETC收费口的时间只需十几秒甚至几秒,相对于传统的人工收费要快几倍;同时,ETC无需现金支付,从而避免了找零等带来的不便。为了推广ETC,很多省市高速公路都实行ETC通行费的折扣优惠,这也吸引了不少车主选择ETC。对交通部门而言,ETC的使用能够缓解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费站的拥堵问题,同时资金结算和管理也更加高效和规范。
自2007年GB/T20851电子收费专用短程通信的国家标准出台之后,ETC如雨后春笋一般,一夜之间遍布华夏大地,标志着中国迈出了DSRC(专用短程通讯)实际应用的第一步。到2009年末,在ETC国标推出刚刚两年半的时间,中国已建成ETC车道近700条,已开通和在建的ETC车道达到1110条,全国ETC用户超过68万,全国的车道覆盖率约为12%。2009年ETC产业产值达到5.2亿元,较2008年同比增长30%左右。2012年,国内建设和开通ETC系统的省市已达26个,开通ETC国产4579条,ETC用户数量突破510万,自建客户服务网站522个,全国各大银行合作发行网点已超过3000个,并且多数银行的自助终端也能够完成充值等业务,行业总产值超过14亿元。截图1各企至2013年12月,全国ETC车道数达到5500多条,ETC用户超过600万,自营客户服务网点近600个,ETC交易量约占全国收费公路总交易量的8%-9%,ETC及其相关产业的总产值已超过20亿元。
短短数年,我国ETC的产业发展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但是相对于我国超过一亿辆的汽车保有量来说,目前我国ETC用户的普及率只有3%,和近邻的日本(普及率90%)和韩国(普及率50%)相比还比较低,市场远未饱和。我国拥有世界第二大高速公路网络,高速公路里程在十二五末将达到11万公里,同时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也已居世界第二,且预计在2020年左右突破两亿,可以预见,在这个庞大而又高速成长的交通系统中,ETC用户数量将保持快速增长。按照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末,全国高速公路ETC平均覆盖率将达到60%,ETC车道数达到6000条以上。另外,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化,同时随着ETC系统联网程度的不断提高,ETC的普及率和使用率的增速还会进一步提升。
二、国内ETC产业发展现状
伴随着ETC行业的高速发展,一批ETC高科技公司也成长起来。从ETC标准确立至今,共有超过20家公司取得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认证。然而,ETC市场呈现出集中度较高的特点。截止到2013年年底,ETC市场份额前六名的厂商占据了共计约91.42%的市场,这六家公司分别是深圳金溢、北京聚利、北京万集、中兴通讯、东海电脑以及埃特斯,其余厂商的市场份额总和仅为8.58%。
随着各地ETC车道和ETC用户的数量越来越多,各地区对于ETC设备的技术指标、兼容性、质量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ETC市场的发展越来越规范化,进入市场的门槛也逐渐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ETC行业内市场杠杆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只有适者才能生存,在不久的将来,ETC行业内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三、ETC在城市拥堵收费领域的应用
随着我国城市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尤其是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中心区受到建设用地的限制,道路基础设施难以大规模应用,拥堵收费作为一项有效的需求管理手段,开始受到关注。
相对人工收费技术,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有诸多优点。电子收费计费策略灵活,可以实行计次收费、计程收费,甚至还可以计时收费,最大程度体现了社会公平;计费费率可以随着地点、时间和拥挤程度变化,实现动态费率,能够真实反映出行者的边际社会成本;电子拥堵收费更方便,不影响正常交通,无论是在费用收取、调节还是执法方面,电子付费方式都更有利于出行者;电子收费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保证,可靠性高,大大减少了人为失误和违规操作的可能。
国外实现电子拥堵收费采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车牌识别技术、GPS定位技术和专用短程通信(DSRC)技术。其中,车牌识别电子收费技术不成熟,且车牌识别精度不高,是制约这种技术发展的最大障碍;GPS定位电子收费技术比较新,但车载装置投入较高;专用短程通信(DSRC)电子收费技术成熟,美国的E-ZPAss、加拿大的Highway407、以色列的CrossIsraelHighway、澳洲的CityLink、奥地利的LKWMaut、法国的Esterel、新加坡的ERP、日本的ETC均采用了该技术。
目前,一种更先进的多车道自由流(MLFF)电子收费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相当成熟,没有车道隔离设施,能让车辆随意通过收费点。以新加坡的ERP系统为例,该系统采用2.4GHz微波DSRC技术,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带现金卡的车载单元(OBU)、ERP收费控制点、陆路交通管理局(LTA)的管理控制中心。把限制区道路的车流速度和每半小时的平均速度作为改变费率的前提,调整ERP费率使交通处于既不拥挤又不致出现道路资源闲置的状态。据有关数据表明,收费时间段交通量减少了20%-24%,平均时速也提高了10km。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收费系统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多车道自由流电子收费系统,该系统包括连接线公路9个收费点,每个收费点由最多4个独立门架构成,同时配有立体空间的车辆检测和分型设备,一组车辆识别摄像机和相配套的低影响照明系统。总的来说,在一个350多万人口的城市,该工程解决了交通拥堵带来的高昂费用。在电子收费领域,多车道自由流电子收费无疑代表了当今国际上先进的道路收费技术水平,强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也在吸引着我国ETC市场。
武汉市是我国第一个实施自由流路桥收费的城市,该系统于2011年开始正式实施,用于武汉全市六桥一隧的通行收费,全市100多万辆机动车上安装了电子标签,ETC用户普及率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