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http://www.cnwulian.net):中国智慧城市数量竟已超过全世界的50% 万亿级市场令人垂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将会带来更多的挑战,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规划和管理,迅速的城市化会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城市的建设需要以智慧化为导向,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从根本上变革城市的运行、管理、服务方式,使得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化。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而在城市化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城市化率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德勤研究的预测,到2050年,中国与美国的城市化率差距将缩小到10%左右。
【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将会带来更多的挑战,比如教育问题、工作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规划和管理,迅速的城市化会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城市的建设需要以智慧化为导向,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从根本上变革城市的运行、管理、服务方式,使得城市生活更加智能化。
目前,我国已公布了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共计290个,已基本覆盖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2013年1月,公布第一批试点城市90个,后增补9个;2013年8月,第二批试点城市103个;2015年4月,第三批试点城市84个,扩大范围试点13个,专项试点41个。另外,加之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的补充,截至2018年初,我国95%的副省级城市、83%的地级城市,总计超过500个城市均在规划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而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数量也就1000多个。
智慧城市由很多子单元构成,因规模和功能的差异而形成不同落地形态,大致可分为智慧社区、智慧小镇、智慧园区、智慧城市。
智慧社区是面向城市社区的一个新的模式,涵盖了社区中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医疗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在很多场景下,智慧社区方案会延伸至居民家庭和个人生活中。
图源:图虫创意
目前智慧社区参与方包括地产、物业、第三方平台、服务供应商等群体,由于是接近家庭生活的“最后一百米”,智慧社区各类参与者之间会形成利益博弈,加上带给社区居民较好体验的应用产品不足,智慧社区在很多时候只是作为宣传亮点和卖点,并未形成大规模落地的基础。未来智慧社区建设运营的推进需要能够协调各方利益的模式,并开发大量基于物联网大数据驱动的应用和产品。
智慧小镇则是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国内智慧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其中以智能交通、智能公用事业和综合产业为特色的一批智能小镇已初露头角。总体来看,国内大部分落地的智慧小镇仍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聚集和部分垂直应用落地为主的阶段,数据流动以互联网和人与人互动的数据为主,很少已部署落地城市级统一的物联网平台,打通各个垂直壁垒,将各类政务、产业、民生的物联网感知数据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分析应用。
智慧园区是园区信息化基础上的2.0,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智慧园区建设的重点在于“智能”,通过信息技术和各类资源的整合,将“智能”渗透到园区建设与运营的每个细节,加强园区业务、服务和管理能力,创新组织架构,为园区铸就一套超强的软实力。
智慧园区一般建设园区级的运营平台,该平台需覆盖多个领域,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园区安防、消防、通讯网络、信息发布、管网设备能源监控、停车管理、自动化办公等来实现信息交互、信息共享、参数关联、联动互动、独立共生。
智慧城市则是包含了各方面功能平台的综合呈现,包括城市中所有政务、产业、民生等方方面面。从过去经验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开始并不一定是大而全的模式,尤其是目前更加强调市场化、商业模式和持续运营。
实际上,通过落地智能社区、智能园区、智能小镇这些小范围的形式,从小处着手,在这些落地形态运营成熟基础上可进行规模化复制,当各类形态规模化复制到一定阶段,通过打通各类智能社区、智能园区、智能小镇的数据和功能,逐渐形成一个大而全的智慧城市落地形态。
【智慧城市发展的壁垒与挑战】
虽然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数量很多,且具有一些亮点,但这种“样板”和大规模改变城市运营管理还没有形成直接关系,这之间存在不少壁垒。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遇到的困难是综合性的,比如,虽有政府大力引导、市场积极参与,但顶层设计脆弱、落地难,盈利模式不清晰;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但信息基础设施方面重视硬件建设、忽视市场需求、面向应用开放程度不够;城市感知与数据采集的系统建设进步明显,但数据共享困难,因部门条块分割问题而出现门槛更高、接口难的巨型信息孤岛,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等方面。
智慧城市发展的壁垒和挑战会长期存在,比如标准体系、产业生态、商业模式。在早期建设阶段,“大而全”的建设模式并不适合,通过一些小范围落地并深度应用起来的“小而美”的项目更加务实,在成熟运行基础上逐渐扩展到整个城市。
标准体系方面,即使是小范围的项目,也会涉及到对政务、公共管理、生产、生活各方面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以及复合场景的融合,目前不同领域在端到云连接协议、通信组网、数据模型属性、端到端安全、测试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并不统一,形成具体项目落地中的一大壁垒。
产业生态方面,物联网涉及面广,单个主体无法完成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更加强调产业生态。当前物联网和智慧城市落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仍然比较明显,产业链供求双方没有高效对接渠道,也没有形成丰富的开发者群体,使得大量具体应用落地难度较大。
商业模式方面,国内外已实践过多种智慧城市的商业模式,但偏重于投资和运营中如何分工、成本承担模式,对于参与各方获得收益的探索仍不清晰。实际上,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让参与各方有持续的回报,这方面需要探索丰富的服务和个性化体验,以及从智慧城市中的各类数据中形成收益和增长点,释放数据价值。
【智慧城市建设的未来趋势】